2025年7月7日,周一下午开完会后,我就被分到区图书馆的低幼儿室,任务是“把散架书本归位”。听起来简单,可当我提着白色篮筐子,看见地毯上横七竖八的书籍时,才意识到:要把一个“战场”恢复成“花园”,需要的不仅是力气,更是耐心、方法与童心。
一、从“乱”到“序”:一次可视化的分类实验
在老师培训下,我知道低幼儿室的书没有索书号,全凭封面颜色、大小、系列来判断。我先用半天蹲在地上,把所有书平铺成一片“书的海洋”,再根据便签纸上的分类提示,有秩序的分类不同书籍,比如幼小衔接、获奖绘本、童话故事、情绪管理、百科知识等等;这样分类既科学又让家长和孩子一眼看懂。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把书送回“家”。那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可视化”的力量:秩序不是强加的规矩,而是可以被看见的游戏规则。
二、从“上架”到“对话”:在弯腰与蹲起之间听见成长
整理书架时,我坚持“蹲下来”——把最热门的绘本放在距离地面60厘米的格子,确保三岁孩子伸手可及;把字多图少的“桥梁书”放在最上层,留给家长陪读时选取。因为在这些天观察中,我发现小朋友为了拿高处的书,每次都要踮脚够甚至爬书架,这中行为存在一定危险性。有的时候社会实践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与空间对话,与读者对话,也与自己的预设对话。每一次弯腰、蹲起,都在调整“我认为”与“他们需要”之间的误差。
三、从“体力活”到“心流体验”:在重复里照见自己
搬书、擦架、贴标签……动作机械,却意外让我进入了“心流”:当双手忙碌,大脑反而安静下来。我开始观察书的磨损程度,猜测哪本被反复阅读;我记下孩子们最爱问的“为什么”,在便签上写下简短回答,贴在书后,像给下一任读者留彩蛋。慢慢地,我不再计较“今天又搬了几百本书”,而是欣喜“今天又帮小读者找到了他们需要的书籍”。原来,社会实践最珍贵的不是履历表上的盖章,而是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后,从心底生出的踏实与欢喜。
整理书,其实就是整理世界的一角;当我们愿意为一本书找到位置,也就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排序。在生活里,当我把家里的衣服按“标签分类”重新叠了一遍——那是低幼儿室的彩虹标签教会我的。原来,社会实践的终点不在图书馆,而在把那份秩序感、温柔与创造力,悄悄带回日常生活。
这次整理上架的经历,让我相信:哪怕是最微小的岗位,也能长出丰盈的意义。只要蹲下来,看见对方的高度;伸出手,给出一点方便;动一点脑筋,让规则也开花。(徐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