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成果来“讲故事”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职责和使命,才能更好地回答“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而更好地履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责任担当。
一、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无话语权、权力轻重取决于中国的智慧、实力和影响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我国为取得国际话语权而建构的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果的话语体系,其根本在于以中国的思维方式展现中国智慧。“故事”是对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声音和事件的载体,是话语的媒介。讲故事是增强话语权、建设话语体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抓手。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要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故事中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换言之,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经之路;话语权的增强也会进一步吸引国际社会倾听中国故事、理解中国智慧。
然而当前,中国话语权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第一,存在“人云亦云”“舍己芸人”的现象,缺少独具中国特色的创造力,缺少感召力和公信力。第二,话语主导权的掌控力不足,存在“失语”和“挨骂”的现象。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往往被西方别有用心的媒体“他塑”甚至扭曲,而中国“自塑”的声音不强,有时处于“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导致“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即在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尚不健全。讲好中国故事是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话语的最佳方式,是破解中国话语体系薄弱困境的重要抓手和策略。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为的是“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中国形象的自塑,重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讲好什么故事?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讲好什么故事呢?
一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几经证明的实践伟力。二要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古今杰出中国人物和老百姓群体的故事。四要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纵贯古今优秀文化遗产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五要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六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因此,在各类故事的载体上,要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寓于其中,要把事实、情感、道理融于其中。要通过讲好故事重塑我国的良好国家形象,扭转“他塑”语境下被歪曲、妖魔化、污名化的国家形象,展示积极正向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三、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具备讲好故事的信心、掌握讲好故事的真本领。要怀着五个自信,持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搭建战略级别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建立战略级别的话语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第三,故事的内容要有深度,故事和话语的背后要传达中国思想、中国智慧、蕴含中国的“道”,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第四,要注意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更能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得,听有所思。既要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也要有循循善诱的节奏性,才能让受众了悟中国的“道”。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技术趋势,在讲故事的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
第五,需要对故事的受众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引人入胜。要下功夫研究国际受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建构中国特色叙事体系和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达,确保他们听得懂。了解受众听故事的习惯、特点、关注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让更多国外受众乐于听、听得进、听得明白,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最后,讲好故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可为与不可为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和使命担当。作为以学术为志业的知识分子,每一位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担负起用科研成果讲好故事的使命。
首先,应认清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与困境,不可沦为人云亦云的附庸。如郑永年所说,中国实践需要得到解释、概念化和理论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应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担当的责任使命。自主知识体系作为最强软实力,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砝码。然而当前,诸多知识分子失去了对知识的认同和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其他事物的附庸,这是导致今天知识悲歌的根本原因。
其次,理解中国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尽的最大的责任,不可用他人的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价值的动摇,学者试图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过程中形成了对自我认知的阻碍和偏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重学习引介西方的概念和理论,但没能本土化地建立起中国独立的方法论和话语体系,使诸多“洋为中用”的研究不适用、不匹配,却找不到适宜的理解和解决中国特色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真本领。
第三,在知与行间扮演好桥梁的角色,不可囿于书斋,脱离实践。一是在持续学习和研究行动中提升用成果讲好故事的本领、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二应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外受众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兴趣点和习惯方式,聚焦国际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讲好中国社科故事,争取学术话语权。三应强化自主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深扎实践,用适宜的方法理解中国本土的问题。四应把“行”上升为“知”,把中国经验理论化、概念化,逐渐形成中国叙事体系和知识体系。五应把握好知识分子的边界和职责,合理建构和发挥话语权,价值中立地服务政策与实践,在知与行之间做好沟通的桥梁,扮演好智库的角色。(作者: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工支部 么加利、韩玉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