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号召,2025年8月初,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昆林筑梦志愿服务队走进昆山市花苑新村,以“童心共筑七彩梦,五育同行向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打造“五育主轴延伸,多元子项共振”特色课堂,累计服务社区儿童超300人次,以“融合昆山文化,助力儿童成长”为核心,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社区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志愿服务成员在社区门口合影
一、德育为先:传承美德,厚植家国情怀
团队深挖昆山丰厚的人文底蕴,创新性地以顾炎武、朱柏庐等乡贤的励志事迹为载体,采用“名人事迹讲述+艺术创作”的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将家国情怀、传统美德等抽象理念具象化,使其成为滋养孩子们心灵的精神养分。这种“以德育人”的方式,显著增强了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感与价值归属感。
小朋友作品展示
二、智育为核:寓教于乐,激发思维火花
智育课程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创造性地将记忆训练与地方文化传承相融合。志愿者团队精心设计的“节气闪卡”、“知识飞行棋”等互动游戏,不仅有效强化了孩子们的记忆力与思维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
认知纽带。这种寓教于乐的创新实践,为提升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探索了新路径。
志愿者为小朋友授课
三、体育为基: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特别注重提升流动儿童的集体融入能力。通过飞盘、沙包等团队协作项目,不仅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更塑造了其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这种将体育竞技与品格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既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助力他们构建起必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为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跳健康操
四、美育为魂:昆曲浸润,唤醒文化自信
美育课程以昆山文化瑰宝昆曲为载体,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启蒙。在志愿者老师指导下,孩子们从基础的兰花指、水袖动作学起,逐步领略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精髓;当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昆曲脸谱时,那些红黑相间的色彩不仅勾勒出戏曲人物的神韵,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对流动儿童而言,这样的美育体验尤为珍贵——既是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认知与传承。这种将地方特色非遗融入美育的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在童真演绎中焕发新生。
昆曲雅韵润童心
五、劳育为实:手脑并用,感悟创造之美
在劳育实践中,志愿者们巧妙地将昆山特有的昆石文化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载体。这项特色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建立起对家乡文化的深刻认同。当孩子们亲手触摸昆石,理解“皱、瘦、透、漏”的美学特征时,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文化自信。对流动儿童而言,这样的课程更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一次手工活动,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帮助这些流动儿童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志愿者指导孩子制作家乡特色微景
六、多元子项共振:赋能多维成长
团队以“健康日、文化日、科技日、实验日”等一系列主题日为抓手,贯通五育理念,形成多轴联动、知行共育的育人新格局。
“健康日”从膳食宝塔讲解、科学运动示范,到“20-20-20”护眼法则实践和健康跳跳棋游戏,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树立起科学健康观念,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玩中悟”;
“文化日”聚焦汉字起源与书法艺术,志愿者借助纪录片、互动问答和毛笔书写教学,带领孩子们走进汉字的历史长河,在一横一竖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优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科技日”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孩子们亲手拼装VR眼镜、体验沉浸视界,并用吸管合作搭建创意建筑,从原理认知到动手创造,在科技与现实的交错中激发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
“实验日”依托十项趣味实验,从电扇转动到全息成像,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组装、调试和惊叹中,不仅理解物理原理,更培育了实证精神和探索勇气。
主题日系列活动以多元子轴共振的方式,将德智体美劳融于具体、可感的实践场景,既强化了各类知识的有机整合,也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与持续性,为流动儿童提供了认知拓展、情感认同、能力提升的完整教育体验,真正实现了“五育同行”、多维育人的志愿服务宗旨。
七、五育主轴延伸,多元子项共振:助力多元成长
本次“七彩假期”系列活动以五育并举为育人主轴,以多元子项共振为实践路径,通过多元化活动设计,为社区流动儿童打造了全方位的成长空间。志愿者的躬身实践与孩子们的热情投入,共同谱写了一曲五育同行的青春交响曲。
南京林业大学昆林筑梦志愿服务队以切实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社区教育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并深化志愿服务模式,让五育之花绚烂绽放于更多社区,浇灌孩子们的成长梦想。
志愿者与孩子们在社区前合影
(文/饶欣蔓、戴思源 图/陆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