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承载着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三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其文化遗存与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然而,大众对六朝文化的了解往往较为表层,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播与传承的挑战。为积极响应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陈金颖、陈雅、鹿慧敏、刘禹辰、王燊翎、温作伟六位研究生组成“美丽中国行”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索六朝文化的当代价值,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图1 实践团队合照
二、实践场地与目的
南京六朝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中国唯一系统展示六朝文物的专题遗址博物馆。馆内珍藏的大量珍贵文物通过精心规划的“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主题展厅得以系统展示,立体呈现了六朝时期政治、经济、艺术与生活的全景风貌,构建起一座可感可触的“六朝文化基因库”。
通过走进六朝博物馆,实践团队期望让更多人了解六朝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推动六朝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与活力。
图2 六朝风采展厅
三、实践内容
正式开展研学实践前,实践团队通过系统研读《六朝文物精粹》《建康实录》等专著、核心期刊论文及博物馆官网资料,梳理了六朝历史脉络、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核心内容,为后续实地调研奠定基础。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踏入南京六朝博物馆,依循楼层脉络,从负一层至三层,深度探访“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主题展厅,沉浸式解码六朝历史文化基因,洞察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1、历史场景回溯:解码六朝城市基因
负一层的“六朝帝都”展厅,是实践团队探寻六朝历史的起点。这里陈列的青瓷俑神态各异,生动还原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群像;形态各异的建筑构件,勾勒出建康城往昔的城市轮廓,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了六朝时期政治、经济、艺术交融的生活风貌。
图3 六朝帝都展厅部分展品
2、通史脉络梳理:串联六朝发展轨迹
移步至一层“回望六朝”展厅,展板与文物交织,勾勒出六朝历史发展的主线。从东吴奠基,历经东晋延续,到宋、齐、梁、陈更迭,政治格局的演变在文物序列中清晰可辨。同时,展厅展现了六朝人多元的生活样态,让团队成员在宏观历史框架下,触摸到六朝文化鲜活的肌理。
图4 回望六朝展厅部分展板
3、艺术审美洞察:捕捉时代创作灵光
二层“六朝风采”展厅,聚焦艺术成就展示。青瓷的温润釉色、陶俑的生动造型、石刻的古朴线条,构建起独特的审美空间。团队成员通过探寻制瓷工艺的演进,感受雕塑技艺与审美偏好,剖析解读石刻的雕刻技法与寓意,深刻领会六朝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风格。
图5 六朝风采展厅部分展品
4、人文精神探寻:触摸时代人物温度
三层“六朝人杰”展厅,利用展品串联起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故事,通过文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展陈,团队成员触摸到六朝人物的精神特质,感知那个时代“尚才性、重风骨”的人文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对塑造地域文化、民族性格的价值。
图6 六朝人杰展厅部分展品与展板
5、文创活力观察:见证传统创新转化
此外,团队参观了六朝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发现了许多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从六朝文化中汲取灵感,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焕新活力。这也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文化创意开发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途径。
图7 六朝博物馆部分文创产品
6、游客互动调研:聆听文化传播回响
实践过程中,团队同步开展游客观察与调研,记录不同时段观众群体构成、行为模式,并通过与不同背景观众诸如学生、老人、旅游团等的简短交流,了解游客实际的参观目的及收获。这些声音,为理解文化传播效果、优化展示服务提供了鲜活样本,让团队意识到文化传承需兼顾不同群体需求,搭建多元沟通桥梁。
图8 团队成员对游客进行采访
四、实践感悟
本次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从历史展厅的深度解码,到文创空间的创新感知,再到观众互动的真实反馈,实践团队在六朝博物馆的探访,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溯源寻根,也是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观照。
未来,团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为挖掘六朝文化价值、拓宽传承路径提供青春智慧,助力让千年六朝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彩。
文字来源:陈雅
图片来源:陈金颖、鹿慧敏、刘禹辰、王燊翎、温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