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河南洛阳偃师区的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园,是全球客家人的文化坐标,牵动千万客属的山海共鸣。其诞生凝聚多方合力:二十载间,省市区历任领导接力推进,华夏文化纽带工程领航,省客家联谊会牵线,海内外客属领袖支持与运作团队深耕,终使蓝图成实景。
图示:偃师客联会会长杨建乐(右 1 )陪同全球寻根拜祖联合会副会长司马众志(正中)、河南省客家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长林健(左 1)、会长寇双玉(右 2)、顾问袁伟(左 2)重返洛阳偃师客家祖根地。
一代代建设者接力耕耘,使这里成为承载千万客魂的朝圣地标。由此铺展的“世界客家播迁路 ”—— 这场全省打造的全球文化交流盛事,循先民南迁足迹点燃祖地圣火,深植 “根在河洛 ” 的集体记忆,引游子回归精神原乡,唤醒全球客属的祖地眷恋,在五洲回荡 “ 同源同脉、共筑根魂 ” 的乐章,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浓墨重彩之笔。
缘起寻根:祖地呼唤 万缕情牵
“世界客家,根在河洛 ”,八个字道尽全球客家人与中原大地的血脉渊源。20 世纪 80 年代起,海内外客家乡贤的寻根热潮渐起,一批批游子越重洋、返故土,只为在孕育先祖的土地上寻得血脉印记,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位印尼客家乡贤立于偃师汉魏古城土墙,斑驳墙垣仿佛残留着先民体温。他颤抖着抚摸粗糙泥土,老泪纵横:“无处为祖先磕头啊! ”这份深入骨髓的遗憾,像尖刺扎进河南客联会同仁心头,成为他们日后奋斗的不竭动力。
2003年10 月,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启幕,全球客属代表齐聚黄河之畔。时任洛阳市客家联谊会会长林健向大会主席团郑重提交提案:在洛阳兴建 “客家祖地文化园 ”,为万千漂泊游子筑就叩拜先祖的心灵归宿。这声呼吁如石子投湖,在千万客魂心中激起涟漪,迅速汇聚成共同心声。
群贤协进:众心汇聚 蓝图初展
洛阳筹建 “客家文化园 ” 的消息如磁石吸聚关注。原河南省侨办主任、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时任河南省客家联谊会林雪梅会长亲自挂帅推进,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美国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熊德龙等侨领纷纷考察,踏足洛阳偃师感受厚重底蕴后,均愿以发起人身份助力。
项目亟需统筹型操盘手,省客联会反复考量后,推荐河南省国际会展中心总裁司马众志。他兼具国际展会运作、柬埔寨实业开拓经验,特别是参与过华夏文化标志 ——“ 中华炎黄坛” 策划、运作,对始祖文化满怀热忱,与项目需求高度契合。
司马众志受命后,率 “ 中华炎黄坛” 团队深入考察汉魏故城遗址,组建河南省华夏客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导项目,提出 “三阶联动”方案:以权威认定凝聚全球客属认同(根脉立基),邀顶尖团队规划 文化与商业兼具的地标(勾画蓝图),联动世界以文化活动升华祖地 为精神纽带(全球联动)。这套兼顾学术、情感与实操的方案,迅速 获偃师市与省客联会支持。林雪梅会长赞叹:“聚全球之力建圣地,起点高、合力强,必能事半功倍! ”
立魂铸基:圣地名定 根脉筑牢
2007 年 3 月,知名文化专家蒋晔、策划家李争等应邀赴洛考察。行走偃师感受历史气息,经深入研讨,他们建言将客家祖地文化园项目定名为 “客家朝圣城”。“朝圣 ” 二字既彰显河洛祖地核心地位,又暗合千万客魂归宗之愿,为文化圣殿铸下第一块精神基石。
2007 年 4 月初,参加郑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海内外客家侨领专程赴偃师考察,在故城设坛祭祖。其间,偃师市政府与华夏客家文化发展公司正式签订《共同建设中华客家朝圣城项目合作协议》,一纸协议承载无数期盼。
图示:2007年4月8日,偃师市政府李明智市长(右 1)与河南省华夏客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司马众志签订合作协议。
2007年8 月18日,“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研讨会”在偃师隆重举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主任李勇锋、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执行长黄石华,以及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文物部门专家,香港地区及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客家侨领共70 余人与会。经深入研讨,最终形成共识:洛阳偃师汉魏故城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最重要的出发地原点。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随即授予偃师 “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 称号。这一权威认定奠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标志着客家祖地建设迈出关键第一步。
图示:时任偃师市委书记原文涛、市长李明智会见出席研讨会的李勇锋主任、黄石华总执行长、林雪梅会长等海内外嘉宾。
名师擘绘:妙笔挥就 圣城蓝图
华夏客家文化公司与偃师市政府签约后,立即组建专家团队启动选址规划,特邀 “ 中华炎黄坛” 总设计师胡志伟负责。这位获英皇建筑设计国际大奖的设计师,携团队与偃师相关部门考察汉魏古城遗址周边,选定虎头岭为址 —— 此地毗邻汉魏故城核心区,恰是客家先民出发原点。
图示:河南省客联会副会长林健(左 1)、偃师市侨联主席杨建乐(右1)陪同河南省华夏客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司马众志(左 2)和胡志伟总设计师(右 2)考察汉魏故城遗址。
胡志伟规划设计团队勾勒《客家朝圣城》蓝图:以邙岭虎头山为基,让建筑扎根厚重土地;以汉魏古城遗址为魂,让设计浸润历史韵味。他们将客家祖地记忆与朝圣理念凝于建筑肌理,力求让 “客家朝圣城 ” 成为立体史诗,诉说客家人的迁徙与传承。
采土凝史:环球集土 共绘播迁宏篇
为凸显偃师作为全球客家祖地的核心地位,为 “客家朝圣城” 打造镇园之宝,司马众志受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华故土地图》启发,萌生创意:采集全球客家人聚居地原土,制作 “世界客家播迁图 ”,作为凝聚全球客家力量的精神图腾。
司马众志强调:组织海内外客家人在居住地举行采集礼,待朝圣城落成共赴汇土大典,其过程必将引发强烈共鸣。“世界客家播迁图” 落户后,既能夯实 “客家祖地 ” 文化根基,更能注入全球客家群体深层凝聚力。
方案获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偃师市、省客联会及海内外客家社团支持,在西安世界客属第 22 届大会上获主席团批准,于全球正式启动。
图示:海内外客家侨领与偃师市领导出席在西安世界客属第 22 届大会举办的世界客家播迁图新闻发布会,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司马众志(左 1)与偃师市副市长章勇(右 1)签订合作协议。
困局求破:省委助力 破局前行
省客联会与偃师市商议开展全球客家文化活动资金筹措。林雪梅会长提出,省外及国外活动费用由客联会协调当地社团解决,启动经费由偃师统筹。但偃师领导坦言财政紧张,资金成 “拦路虎 ”,省客联会有人提议暂缓。
“半途而废将损河南与洛阳形象,绝不能退缩! ” 司马众志反对,提出两策:紧扣 “文化强省 ” 战略,升活动至全省层面求省委支持;筹建客家文化基金会吸纳捐助。提议获认可。
随后,播迁路组委会与省客联会共同向河南省委提交报告,阐明项目对 “文化强省” 的意义,恳请支持。不久,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肯定播迁路活动为客家人勾画回归路,令主管省领导协调支持,并亲题活动名 “世界客家播迁路 ”,为项目注入强大动力。
图示: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题写活动徽标
文投协进:众力赋能 文脉传承
2008 年 12 月,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成立,遵照省委指示主动对接播迁路组委会。深入调研后,其认定客家祖地项目完全契合 “文化强省 ” 及 “ 中原文化走出去” 战略,明确表示全力支持。
总经理齐岸青提议与央视合作拍摄《客家人》电视剧,司马众志则建议结合 “世界客家播迁路 ”,同步推进两部作品创作:一部反映先民迁徙历程与客家人发展的纪录片,同时将 “ 中华客家朝圣城 ” 建设纳入叙事体系。偃师市委书记尚英照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赴郑州出席世界客家播迁路系列推广活动,与播迁路组委会、省文投公司专题协商客家朝圣城建设事宜,形成政企联动推进合力。
河南文投迅速落实,统筹剧本创作工作,联合河南影视集团、香港新华传媒、央视打造 50 集电视剧《客家人》,并联袂央视新影摄制《大迁徙 —— 客家人播迁与回归》百集专题片。2009 年 9 月 8 日,两部作品开机仪式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标志着客家文化的系统性传播迈出坚实一步。
图示: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与《客家人》电视剧编剧朱秀海、央视副台长高峰共同为《客家人》电视剧及《大迁徙 — — 客家人播迁与回归》百集专题片开机。
巧思肇造:神龙寄情 圣土系魂
客家祖地建设的文化长卷中,“神龙望君归 ” 是承载祖地深情与客家记忆的特殊礼物。从创意到成型,始终贯穿着根亲文化的共鸣,其打磨历程藏着对根脉的敬畏与匠心。
世界客家播迁路将启,带何种礼物赠予全球客家人,成运作团队冥思苦想的问题。
一日,司马众志与林健赴西安出差同住一室。凌晨两点,司马众志醒来开电视,屏幕上天安门前华表的龙形瑞兽昂首远眺,似在守望游子。他心头一震,叫醒林健指画面:“你看这华表! ” 华表 “望君归 ”瑞兽恰是 “盼归” 隐喻。林健凝视片刻提议:“用客家圆形土楼做基座! ” 一龙一楼,龙喻 “盼归 ”,楼系 “根脉 ”,礼物创意就此定夺。
司马众志邀工艺大师肖红、高峻岭钻研设计:龙取 “望君归 ” 名,应盼归之愿;龙脚嵌 “ 回归” 玉玺,以印章昭心之所向;基座仿土楼形制,环环相扣凝结故土眷恋;周身绕 “ 中原揽胜图 ”,让千年文脉随纹饰流淌。创意丰满时,他再添 “ 中原圣土 ”,礼器定名 “神龙望君归 ”—— 一抔圣土是根,一龙守望是归。
图示:献给海内外客家人、华人华侨的特殊礼物 “神龙望君归”
从客家乡贤 “无处为祖先磕头 ” 的憾叹,到 “客家朝圣城” 蓝图绘就;从 “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 ” 认定,到 “世界客家播迁路 ” 全球启动,偃师客家祖根地的奠基之路,凝聚着海内外客家人的赤子之心,彰显多方协同的磅礴伟力。这数载耕耘,不仅筑牢祖根地的历史根基与文化骨架,更以 “神龙望君归 ” 的巧思与影视传播,让 “根在河洛 ” 的情愫跨越山海,为后续发展铺就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大道。
圣土铸魂:众志熔锻 客家之魂
2009 年 9 月 3 日,世界客家播迁路组委会将采集中原圣土,打造客家祖地神圣礼物,开展全球客家文化活动的报告呈送河南省委,徐光春书记阅后当即批示予以支持,拉开这场史无先例、空前绝后的全球性文化盛事的序幕。
在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采集中原圣土,打造献给全球华人客家人的神圣礼物 —— 神龙望君归 ” 活动正式启动,一场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文化盛事就此展开。
2009年10月26日,世界客家播迁路启动仪式在淮阳太昊陵隆重举行。时任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亲手采集了首抔圣土,那捧来自太昊陵的泥土,仿佛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气息。随后,他郑重地向活动组委会授世界客家播迁路会旗,这面会旗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球根亲文化交流活动由此正式启幕。
图示: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右 1)向播迁路组委会秘书长司马众志授会旗。
此后,交流团肩负着传承文化、联结根脉的使命,先后前往新郑黄帝故里、内黄颛顼帝喾陵、商丘华商之都、舞阳贾湖遗址、卫辉比干庙、方城古丝绸之路发源地、洛阳南迁出发地、固始唐人故里等九处文化圣地采土。每到一处,省市县各级代表都共同参与采土仪式,虔诚而庄重。为确保圣土的权威性与神圣性,公证处全程进行公证,让每一粒泥土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09 年 12 月 5 日,“ 中原圣土汇集仪式 ” 在内黄颛顼帝喾陵举行。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率领省四大班子领导及安阳市各级领导出席仪式,现场气氛肃穆而热烈。来自九地的市县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将各自采集的圣土缓缓汇入 “ 中原圣土宝鼎”,那一刻,仿佛九处文化圣地的灵气在此交融汇聚。
图示: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正中)及省四大班子领导与来自河南省九个文化圣地的市、县长出席 “ 中原圣土汇集仪式”。
图示:徐光春书记将汇集的 “ 中原圣土 ” 交付给组委会领导吴能斌、司马众志、刘万奎。
“ 中原圣土 ” 与 “神龙望君归 ” 器物组合,如同一位带着使命的使者,随 “世界客家播迁路 ” 全球文化交流活动赠予海外华人华侨及客家社团,它寄托着河南人民对全球客家人与华人华侨的深切祝福和期盼,让中原的根脉在世界各地延续。
山海同源:万里传脉 台海连心
世界客家播迁路文化交流团汇聚了各界杰出代表,他们怀揣着对根脉的眷恋,以河南客家祖根地为起点,纵贯两岸多地、覆盖五大洲近百国,成为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球性客家文化交流盛事,让客家文化的种子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2009 年 12 月 14 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率团赴台,开展“ 中原文化宝岛行暨世界客家播迁路台湾行 ” 活动,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在台北圆山大饭店国民党中央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徐光春书记带领组委会领导将 “神龙望君归” 赠予国民党荣誉
主席吴伯雄,这一赠予,不仅传递了河南人民对台湾同胞的牵念祝福,也开启了向全球客家人赠礼的温情序章,让两岸同胞的情谊在文化的纽带中愈发深厚。
图示:省委书记徐光春(左 4)带领组委会领导林雪梅、司马众志、林健、刘万奎、黄晓辉等向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右 4)赠送“神龙望君归”。
在台期间,交流团的足迹遍布新竹义民庙、日月潭、阿里山等地。黄河圣水汇入日月潭,中原圣土融入阿里山,连同台湾圣土的采集,每一个举动都在诉说着山河与共、血脉同源之理。两岸儿女心间,同根亲情与民族认同久久激荡,绵延不息,仿佛跨越了海峡的阻隔,紧紧相拥。
图示:世界客家播迁路交流团在台湾新竹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港汇雅聚:群贤毕至,圣土凝辉
2010 年初,世界客家播迁路组委会、河南部分市县领导,专程前往世界客家播迁路组委会荣誉主席曾宪梓的府邸,出席 “世界客家播迁路 —— 香港新春联谊会 ”。活动现场,林健以纯正流利的客家话主持,亲切的乡音瞬间拉近了与在场嘉宾的距离;司马众志则详细阐述了河南省委大力支持的全球客家播迁路活动规划,其宏伟蓝图与深远意义,引发了在座嘉宾的强烈共鸣。曾宪梓先生感慨万千,深情说道:“河南,那是老祖宗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理应全力支持!” 并当场慷慨捐资 100 万元,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客家文化纽带建设添砖加瓦,他的善举令在场所有人深受触动。香港客属总会会长吴惠权也紧随其后,捐款 10 万元,助力客家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世界客属总商会李金松提议:“年底将播迁路活动与首届香港客家文化节同步举办。 ” 此提议如石破天惊,瞬间点燃全场热情,赢得一致赞同,为活动开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12 月 2 日,香港首届客家文化节暨客家播迁路香港行在香港展览中心盛大启幕。播迁路组委会副主席林雪梅、林健向香港客家侨团赠予精心打造的 “神龙望君归 ”,让香港同胞真切领略到河南父老真情厚意。
12 月 4 日,大埔林村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特首曾荫权、林郑月娥等政要,曾宪梓、田家炳等侨领及交流团成员步入许愿树广场,两千名客家人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在麒麟欢腾跳跃、锣鼓喧天的热闹氛围中,“香港圣土采集仪式 ” 庄重开启,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承的坚定热忱。
(图为:司马众志与林健协助曾宪梓博士(左 2)采集香港五色土,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右 1)等政商代表出席采集 “五色土 ” 活动。)
午间时分,露天广场摇身一变,化作一座客家美食的殿堂。焖猪肉醇厚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与悠扬婉转的客家山歌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的交响。人们穿梭其中,一边品尝着地道的客家美食,一边沉浸在客家文化的浓郁氛围里,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图示: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出席客家播迁路香港行活动。
在这场文化盛宴中,客家人的智慧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曾宪梓博士为确保侨领齐聚一堂,将豫港联谊会场迁至自家府邸,还自掏腰包化解活动经费难题,为盛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播迁路活动与香港客家文化节同步开展,巧妙汇聚各方声量;香港五色土采集与烤猪肉大赛相互映衬,古老的客家底蕴与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完美融合,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后,在河南省委的持续支持下,世界客家播迁路文化交流团积极活跃在海内外根亲联结的舞台上:由在职省级领导干部带队,频繁亮相于广西北海、广东河源、福建永定、新加坡、印尼雅加达等地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及大型国际根亲文化活动,郑重地将“神龙望君归 ”礼器相赠。这一赠送仪式逐渐成为世客大会的标志性环节,而 “神龙望君归 ” 这一承载着祖地深深眷恋的信物,也成为全球客家人心中维系根脉的 “精神图腾 ”。
(图示:2010 年 11 月 29 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连朝带领播迁路交流团,出席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的第 23 届世客大会。会上,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向播迁路组委会领导移交在河源采集的圣土与圣水。)
铭源铸魂:四海同筑,丰碑刻客根
河南省客联会会长林雪梅与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共同倡议在客家祖地修建客家先民南迁纪念碑,这一倡议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海内外客家群体的热情,大家纷纷响应,积极表示愿意为纪念碑的修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念碑选址偃师邙岭虎头山,地势开阔、视野绝佳,似可俯瞰客家先民南迁的漫漫征途。客属社团踊跃募资,马来西亚侨领邓福恩等不辞辛劳,奔走联络推进,凝聚全球客家人寻根热情,每笔捐款皆饱含对先祖的缅怀与对根脉的眷恋。
纪念碑设计方案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经过对 17 套方案的严格筛选与审慎考量,张书碧团队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该设计以 “琮 ” 与“ 门 ” 为核心元素,巧妙融入晋代龙纹、连理牡丹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符号,寓意深刻。13.6 米高的粉红花岗岩碑体矗立在 17 级台阶之上,巍峨壮观,气势非凡;顶端的 “望君归 ” 瑞兽面朝东南,目光深邃,仿佛在日夜期盼着远方游子的归来;基座上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客家先民的迁徙历程,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中原文化的深刻记忆。
2009 年 9 月 10 日,纪念碑在偃师虎头山顺利落成,徐光春书记题写的 “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 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来自 15 个国家的 300 余名客家代表与地方领导共同出席盛典,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自此,这一地标性建筑成为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原乡,让 “根在河洛” 的信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客家人的血脉之中。
廿载圆梦:申途廿三载,世客终还乡
2024 年 10 月,洛阳成功承办第 33 届世客大会,这一盛事圆了全球客家人的千年夙愿。而在这背后,离不开洛阳市委书记江凌、市长徐衣显的全力推动,更铭刻着长达 23 年申办之路的坎坷与坚守,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2001 年 5 月,洛阳首次申办第 18 届世客大会,得到了当时市领导的积极响应,最终由郑州接办。2003 年郑州大会之后,洛阳又多次错失承办机会, “洛阳何时能承办世客大会 ” 的疑问,如同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河南各界及客家群体的心头,成为萦绕不去的期盼,也正是这份期盼,支撑着人们在申办之路上不断前行。
2011 年 8 月,播迁路组委会秘书长司马众志致信洛阳市委书记,信中 “世界客家祖根地,千呼万唤门不开 ” 的感慨,既饱含着对洛阳承办世客大会的殷切期盼,也坦率地表达了对客家祖地建设工作推进缓慢的遗憾,同时提议洛阳申办第27届大会。洛阳领导迅速响应,及时安排专班前往粤桂客家地区考察学习,然而,又一次因人事调整,申办工作陷入停滞,梦想的实现再次被推迟。
转机出现在2021年。河南省客家联合会赖谦进会长等多次奔赴洛阳,极力倡导申办第 33 届大会,他们的执着与坚持终于得到江凌书记、徐衣显市长的高度重视。2022 年 6 月,洛阳组团出席加拿大第 31届世客大会,徐衣显市长通过视频深情陈述申办理念,其真挚的情感、清晰的规划以及对客家文化的深刻理解,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获得全票通过,成功赢得世界客属第 33 届大会承办权,那一刻,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筹备阶段,江凌书记明确提出 “突出根亲文化、彰显国际风采 ” 的办会宗旨;徐衣显市长亲自牵头建设总投资 4300 万元的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并于 2024 年 9 月如期竣工,为大会打造了坚实的文化地标,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家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切。
图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园。
2024 年 10 月 24 日至 26 日,第 33 届世客大会在洛阳隋唐遗址公园盛大启幕,并在偃师虎头山举行了庄重肃穆的祭祖大典。来自 50多个国家的 3536 名客属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文化盛宴。开幕式以 “家” 为核心灵魂,巧妙融合了河洛大鼓的雄浑大气、少林功夫的刚健凌厉,全方位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圣火从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大谷关点燃,途经龙门石窟,最终传至应天门,一路照亮了客家人回家的路,也映照出客家文化精神传承的光辉轨迹。
23 载的不懈奋进,洛阳用一场圆满成功的盛会,回应了客家人 “ 回家 ” 的赤诚心愿。这不仅见证了乡贤与文化工作者多年来的执着坚守,更深刻记录了这座古城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让客家根脉绵延不绝、永续相连的伟大历程。
积岁归根:凝萃初心,洛邑铸根魂
洛阳偃师客家祖地建设,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亦是二十载坚守初心的砥砺征程。
二十载文化壮举,核心动力源于社会力量自发汇聚。洛阳客联会林健首倡,河南省客联会林雪梅推动落实,曾宪梓、黄石华等乡贤及万千客属踊跃参与;司马众志运作执行团队以高屋建瓴的策划契合国家战略,凝聚智慧力量,联动各级政府与海内外资源,终成 “世界客家播迁路 ” 盛举。洛阳、偃师作为客家祖地最后发力,让这场横跨五洲、兼具多项首创的文化史诗绽放,“神龙望君归 ” 成为承载根脉情怀的精神图腾。
这种民间主导、政府助力的全球实践,打破传统范式,彰显中华文化强大内生凝聚力,堪称社会力量推动文化走向世界的创举。客属团队牵线、执行团队担当、媒体传播,让 “根在河洛 ” 成为全球客家人的集体意识。
虽 “客家朝圣城” 未能如愿建成,但团队的奇思创意、卓越能力与坚韧品格,已为客家祖根地建设及文化传播筑牢根基,成为弥足珍贵的遗产。
二十载风雨兼程,各方合力筑就纪念园。全球客属在此寻根谒祖 — — 这里已是魂牵梦萦的根脉圣殿,承载着跨越山海的虔诚。经岁月淬炼的守望与赤诚,在河洛大地矗立起根魂丰碑:见证客家文化薪火相传,成为全球客家人心向往之的朝圣之地,系着千万游子永恒的精神原乡。
作者简介:赵拥军 资深媒体人,河南省根亲文化专家,曾任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