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明确科技与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汉中,这座位于秦巴腹地的城市,凭借年平均气温12.1℃-16.5℃、相对湿度74%、森林覆盖率高达90.3%的天然优势,成为食用菌生长的“天然大棚”。当地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从1970年代起步,1985年便承担国家首批香菇星火计划,如今牛肝菌、羊肚菌等珍稀菌种更是享誉全国。
2025年7月12日至23日,在勉县美天易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下,陕西理工大学“硒”望田野・“菌”行致远实践团走进汉中市各县区,围绕食用菌产业开展专题调研,探寻科技赋能农业的创新路径,解码乡村振兴密码。实践团由培源书院成长导师杨山林领队,8名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组成,深入汉中四地展开实践。
汉台探路:科技为菌菇产业插上腾飞之翼
7月12日,实践团首站抵达汉台区武乡镇康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吴建海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汉中食用菌产业概况、康田生物的发展模式、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情况及调研主题安排。他强调科技在产业中的关键作用,引用“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理念,对实践团助力乡村产业调研寄予厚望。双方畅所欲言,期望青年学子通过调研了解乡村产业现状,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随后,技术专家黄继荣带领团队走进智能培育车间。自动化控温系统、无菌接种设备、分层培育架组成的“科技矩阵”让队员们惊叹不已。队员们边走边记,将“标准化生产”理念深植于心。在菌棒制作“实战”中,队员们从理论认知走向亲手操作,深刻体会到菌棒制作细节对产量的影响,认识到产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深入武乡种植基地学习菌棒制作后,实践团以“学思用贯通”的方式,解码汉中食用菌产业的振兴路径,将“科技助农”的种子播撒在秦巴山间。
勉县深耕:从智慧大棚到山野田间的助农实践
7月13日—15日,实践团深入勉县。在陕西美天易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创新推出的天麻“立体种植+林下种植+无土栽培”模式及“天麻面皮”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了产业链;羊肚菌新品种“美天6号”和耐高温“黄色系列”提升了产量;智能大棚的“双拱双网双膜”技术破解了传统种植难题。
在平菇种植大棚,队员们体验采摘、分拣全过程,感受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的新活力。为助力勉县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实践团化身“菌菇推荐官”,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开启助农直播。队员们详细介绍羊肚菌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穿插笛声演奏和趣味互动,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尽管首播销售额有限,但为探索“电商+农业”新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娘娘滩水库周边山林,队员们开展野生菌资源调研,采集小牛肝菌、青头菌等珍稀菌种,学习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调研途中,队员们偶遇扛运柴火的农民婆婆,学生党员刘昊坤率先上前帮忙,其他成员迅速响应,乡间小路上,青年学子的忙碌身影与婆婆欣慰的笑容构成动人画面。
留坝问需:在田间地头架起连心桥
7月18日,实践团走进留坝县江口镇。在漩滩村和青岗坪村,队员们分组走访20余户菌农,围绕菌菇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问题深入交流。从香菇菌棒温湿度调控到椴木木耳传统工艺,从蜂蜜养殖时令技巧到产业发展瓶颈,农户的老经验与队员的新知识相互碰撞。队员们精准捕捉到产业痛点:鲜菇保鲜期短、物流成本高,土蜂蜜因缺品牌难溢价等,并记录下“引入真空包装”等建议。
漩滩村张大叔端出的土蜂蜜水,成为连接学子与村民的纽带。队员们参与庭院劳作,在青岗坪菌棚学摘鲜菇,指尖的泥土与菌香成为最生动的实践课。实践团用镜头定格菌棚晨光、蜂箱劳作等画面,制作宣传素材,并走进直播间推介鲜菇、木耳等农产,吸引众多网友关注,让大山好物顺着网线走出秦岭。
洋县攻坚:全链条调研破解菌菇产业发展瓶颈
7月20日,实践团赴洋县磨子桥镇二龙村开展调研。在高温高湿的大棚内,队员们参与坏菌棒清理工作,亲身感受菌菇培育对环境的严苛要求,体会到“一粒菌种到一朵鲜菇”背后的艰辛。劳作间隙,团队分组开展问卷调查与入户走访,围绕种植成本、技术瓶颈、销售渠道等问题,累计访谈农户10余户。
为系统把脉菌菇产业,团队沿“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开展深度调研。在种植环节,队员们参与成熟菌菇采收,学习采摘标准;在村集体合作的加工厂内,观察分拣、烘干、包装等流程,了解到加工后的菌菇保质期延长、附加值提升。“以前鲜菇只能低价卖给本地商贩,现在通过初加工,产品卖到了汉中、西安的超市!”加工厂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倍感振奋。
与种植带头人座谈时,团队了解到产业面临优质菌种获取难、市场销路较窄、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困境,结合调研所得提出帮扶思路:协助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并对接优质菌种供应商,利用大学生新媒体优势拍摄产业宣传内容以拓宽线上展示渠道,整理调研成果为村里优化种植计划提供参考。
从汉台区的科技探路到勉县的智慧深耕,从留坝的田间问需到洋县的全链攻坚,陕西理工大学“硒望田野,菌行致远”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以菌为媒,以青春为笔,在秦巴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他们亲历科技赋能农业的蓬勃力量,探索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感受自然资源的宝贵馈赠,更体悟服务乡村的质朴情怀。这份青春答卷,正续写着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