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0日间,楚韵育心团队来到鄂州这片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土地,聚焦女性生育意愿这一关乎社会发展根基的议题,在鄂州市团委及官柳、司徒、月畔湾等社区的支持下,团队顺利地进行了3天密集实地走访、22场深度访谈,细腻勾勒出城乡生育环境的代际演变脉络,为生育政策优化探寻最贴近基层的鲜活视角。
团队在鄂州站的合影 樊睿供图
城市概况
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既有“吴都故地”的厚重历史,又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与人口流动影响着生育环境。临空经济区燕矶镇磨山村,承载着传统乡村宗族文化与农业生产生活模式,生育观念曾深深嵌入“养儿防老”的乡土逻辑;凤凰街道司徒社区,因地处城郊城乡结合部,女性对生育的看法在十几年间便有着巨大转变;而鄂城区内各街道社区,伴随城市化推进,职场竞争、教育资源集聚等因素,早已重塑了都市女性们的育儿观。这样独特的城乡格局,为生育调研提供了丰富的对比样本。
团队在鄂城区内街道访谈 何思源摄
7月8日至10日,调研团队穿梭于鄂州城乡——从鄂城区凤凰街道澜湖社区的现代小区,到临空经济区燕矶镇磨山村的乡间院落,精准瞄准18-60岁女性群体,覆盖社区职员、农民、警察、职场白领等多元职业,以及未婚、丁克、一孩、多孩等不同家庭结构。摒弃单一纸面问卷的死板形势,团队坚持入户深访和线上线下问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让每个受访者都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卸下顾虑,尽情交流。在月畔湾社区,职场妈妈一边管顾活泼可爱的孩子,一边细数政策改变为自己工作与家庭关系平衡带来的红利;在磨山村,六旬奶奶缓缓讲述从“多生”到“少生”的观念转变,22场访谈,让生育压力、期待与困惑,都在真实语境中流淌,也显示出鄂州女性生育观念与压力在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细微差异。
在月畔湾湾社区访谈带娃工作在职女性 樊睿摄
在磨山村村委会访谈六旬奶奶 何思源供图
生育现实痛点
在鄂州,经济压力成为“头号拦路虎”。无论是城市里为孩子教育支出精打细算的年轻父母,还是乡村中担忧育儿成本拖垮家庭的夫妇,都深有体会。城市里虽有着大量稳定的就业,收入较高,但竞争压力大,为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课外辅导、学区房成本加重负担;乡村中虽然生活成本相对低,但就业以零工为主,收入的不稳定性,也让多孩家庭望而却步。
磨山村入户访谈 周博峰摄
时间协调难、育儿人手缺,困住了鄂州的职场妈妈与多孩家庭。在古楼街道官柳社区,一位在职的二孩妈妈诉苦:“每天在办公室、家里、学校‘连轴转’,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没办法照顾太多,人手根本不够。”
在官柳社区访谈 周博峰摄
补贴政策、公共服务,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变量” 。不少受访者提到,鄂州虽有育儿补贴政策,但金额有限,无法真正缓解压力;公共托育机构主要集中在鄂城区核心街道,像临空经济区这类以乡村为主的地带,托育资源稀缺;社区开设的托管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工作日并不开放,无法有效缓解在职女性们的养孩压力。
更有一些略微隐蔽问题浮出水面:两名受访者提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因素,折射出女性对生育的担忧和生育支持系统的漏洞。当生育遭遇家庭层面的阻碍,女性要承受身体压力并直面情感伤害,双重打击使生育意愿瞬间“跌到冰点”。
一名女警受访中提到自己接到过家庭暴力报案 何思源摄
而代际观念变迁和个人看法转变尤具深意,鄂州育龄女性们走过上一辈“多子多福”教育到下一代“少生优育”期望的认知转变。在凤凰街道司徒社区,一位受访者回忆:“我们年轻时,父母觉得孩子多热闹、能帮衬家里,也教育我养儿防老;现在看我女儿,我支持她未来自由选择,少生优育。”这种转变,也暗含鄂州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都市化的进程,呼应着时代对生育质量、子女发展的追求。
司徒社区受访者回忆自己观念转变 江瑞辰摄
访谈中,“生育是男女共同责任”的呼声甚高,而“男方失职”恰好也是社会热点议题。在鄂州,不少家庭还是有“男主外女主内”老观念,“你们的问卷是只针对女性吗?我觉得是不是要给爸爸们也设计一份?”澜湖社区一位受访者询问道。
澜湖社区一名受访者提出建议 何思源摄
团队迅速响应,设计男性访谈问卷,将调研触角延伸至整个家庭。从单一女性视角,迈向“男女共探”的立体维度,楚韵育心团队在进步,尽力让生育议题的讨论更贴近真实。
针对男性的调研问卷投入使用 江瑞辰摄
未来计划
下一步,团队将打通线上线下调研通道。线上,利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社交平台发布问卷,覆盖更多因外出务工、时间分散而难以参与线下访谈的群体;线下,团队会持续深入更多城市社区、商场、工厂、乡村,深挖女性生育需求的共性与差异。
团队在文汇社区的合影 樊睿供图
团队在磨山村的合影 何思源供图
楚韵育心团队将用扎实的数据、鲜活的生育意见,为政策优化递上“基层说明书”。让育龄女性乃至更广泛群体的生育诉求,真正被听见、被回应,让生育政策更精准地落地,适配社会发展中的多样生育需求。(何思源、吕昕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