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16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星火相传” 非遗文化传承团走进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开展麻糖米酒非遗文化宣传实践活动,期间通过自媒体视频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孝感麻糖米酒有限公司的麻糖米酒博物馆,团队成员开启了一段穿梭历史的文化之旅。馆内,泛黄的古籍文献、锈迹斑驳的铜锅木铲、陈旧的陶制酒坛等陈列其中,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麻糖米酒悠久的历史记忆。
图为博物馆内米酒作坊的古物件。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据了解,孝感麻糖在民间享有“孝感麻糖香又甜,过了长江过了关”的美誉,早在明清时期便已成为进贡宫廷的佳品。建国以来,米酒麻糖产业不断发展变革:1954年,国营孝感麻糖厂成立,将分散的手工作坊技艺整合规范;1977年,实现机械化生产突破,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实现量产,使这一传统美味从地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后,团队成员将探寻重点聚焦于麻糖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孝感麻糖独特的造型背后有着一段颇具趣味的传说。古代宫廷一小太监偷尝方形麻糖时,因慌乱咬成了半圆形,却意外获得皇帝的青睐,御笔题诗“玉梳般形,蜜般甜”,此后这一半圆形造型便成为麻糖的标志性特征。团队成员品尝麻糖时看到,其薄片透光,芝麻纹理清晰可见。放入口中,先是芝麻的焦香扑鼻而来,随后麦芽糖的清甜在味蕾间散开,口感甜而不腻、脆而不散。
在古法制作工坊,老师傅还带领团队成员体验麻糖制作,这成为此次实践的一大亮点。选麻炒香环节,老师傅将精心挑选的芝麻倒入大铁锅中,手持长柄木铲开始匀速翻炒。随着锅中温度逐渐升高,芝麻发出“噼啪”的声响,浓郁的香气也随之弥漫开来。
图为团队成员跟着师傅们学习麻糖制作过程。李飞扬 供图
熬糖成丝时,麦芽糖被倒入大锅中进行加热融化。老师傅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糖浆的变化,并不时用木铲进行搅拌。随着时间的推移,糖浆由稀变稠,颜色也从淡黄逐渐转为金黄。当糖浆达到合适的状态时,老师傅迅速将其倒在案板上。团队成员正准备尝试搅拌,刚一接触高温的糖浆,手便被热气烫得瞬间缩回。在老师傅的鼓励下,成员们这才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
而在拉扯糖浆时,由于糖浆黏性极大,更需要花费巧劲和足够的耐力。成员们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反复的拉扯过程,糖浆才逐渐被拉成细丝。
切片如翼是麻糖制作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老师傅手持锋利的刀具,动作利落且精准地将蓬松的麻糖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每一片的厚度都保持得十分均匀。当亲手制作的麻糖新鲜出炉,团队成员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甜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同时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麻糖制作32道工序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传承。
图为麻糖切片如翼的画面。王韵涵 供图
孝感米酒的制作同样承载着深厚工艺底蕴。它以本地优质糯米为原料,经4-6小时浸泡后蒸制成‘熟而不烂’的糯米饭,冷却后加入酒曲,历经多道精细工序酿造而成。经典的清汤米酒、糊汤米酒、莲子米酒、蛋花米酒等不同品类,各具独特风味,米香浓郁且醇厚,令人回味无穷。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还使用专业设备,全方位记录下米酒麻糖从博物馆中的历史呈现到现代化车间的生产流程,再到古法制作工坊的亲身体验等全过程。后期,团队精心制作了宣传视频,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以生动的形式向大众展示米酒麻糖的非遗文化魅力。
此次武汉工程大学 “星火相传” 非遗文化传承团的 “三下乡” 实践,似璀璨星辰点亮非遗传承之路。成员们在深度探寻米酒麻糖非遗文化中,以青春之躯体悟传统温度,以热忱之心传递文化薪火。他们不仅是非遗的体验者,更是新时代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先锋力量,为古老非遗注入蓬勃生机,开启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是当代青年践行文化担当的生动注脚。 (江盼盼)
图为公司经理与实践团成员合影。李飞扬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