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由某汽车资讯平台发布的智能驾驶对比测试视频备受热议。视频中,国外品牌特斯拉表现亮眼,而几款国产车型则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由此引发了一些对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水平的质疑甚至否定之声。对此事件,《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岂能如此否定中国智驾技术》的评论员文章,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
《经济日报》指出,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多重驱动下,我国智能驾驶技术经历快速迭代与突破。目前,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甚至部分领域引领者的重大跨越。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应该被盲目贬低。规模化应用是中国智驾强劲实力最直观的体现。根据工信部数据,到2024年底,具备L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达到57.3%,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中国消费者在日常用车中体验到了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提升。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OA)的落地速度和覆盖范围也在全球处于前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方案正获得全球顶级汽车品牌的广泛认可和采用。目前市占率行业第一的中国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 的成绩极具说服力。宝马集团已宣布与Momenta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下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梅赛德斯-奔驰则通过战略参股Momenta,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基于其技术的城区导航辅助驾驶服务。奥迪在其智能驾驶供应商体系中,也将Momenta列为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德系三大豪华品牌集体选择中国方案,是对中国智驾技术实力的有力背书。 主流日系车企丰田、本田、日产也已与Momenta建立合作关系,将中国的智驾技术引入其产品。
中国智驾的领先优势不仅仅体现在Momenta这样的方案商身上。以华为、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百度Apollo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企业,在算法、芯片、系统集成、车路协同等不同领域持续创新,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驾生态圈。在核心硬件方面,中国企业同样实现了“反向输出”。例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中国激光雷达企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也成功打入了欧美主流车企以及机器人公司的供应链。中国品牌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已超过六成,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的出口额也在持续快速增长。
当然,看待我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也应该科学理性,智能辅助驾驶并不意味着目前已经完全实现无人驾驶。现实道路环境的极端复杂性和无穷无尽的“长尾场景”是技术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仍有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因此,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驾驶员始终是车辆安全运行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说,消费者在使用任何辅助驾驶功能时,都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应用,是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石。当前正处于从辅助驾驶向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演进的关键积累期,每一次技术迭代、每一公里数据积累都至关重要。
面对外界不同的声音,我们既不能因一次测试而妄自菲薄,否定中国智驾产业取得的卓越成果;也不能因眼前的成就而骄傲自满,“技术未至而宣传先行”的短视行为更是透支了公众信任。唯有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技术创新,强化安全保障,我们才能在全球汽车智能化这场长跑中,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国优势,最终引领智能出行的未来浪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