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活态基因库”与精神根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文化多样性与民族认同。今年暑假,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古韵·创未来”社会实践团队的143名队员,分为12支小分队,奔赴5省10市,以青春热情和专业视角,开展了为期30余天的文化守护之旅。团队以调研为基石,体验为桥梁,创新转化为目标,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织密调研网络,数据赋能传承
社会实践的根基在于深入了解实情。实践团队将调研作为行动的第一步,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精准把脉非遗传承现状及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线上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实现精准投放标准化问卷,线下深入四川省博物馆和非遗腹地,走访人群从非遗传承人直至普通民众。最终,团队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形成内容详实、数据可靠的调研报告,为实践行动提供精准导航。在四川省博物馆,团队创新采用“观众行为追踪法”采集千组博物馆青少年观展数据,绘制“互动体验偏好图谱”,为非遗展陈提供科学依据。
线下走访调查群众情况
对话非遗大师,体悟匠心温度
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队员们深度联动柳江竹编、蒙顶山茶叶、川剧等十余项非遗技艺。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不仅了解了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动人故事,更亲手实践:编织竹篾、揉捻茶叶、勾勒脸谱、髹涂大漆……指尖的触感传递着最本真的“非遗温度”,技艺在此刻具象化。
同时团队结合专业所长,用画笔即时记录下珍贵瞬间,通过写生创作定格非遗形态之美。利用社交平台,实时分享学习心得、技艺展示和传承人故事,以年轻化表达传播古老技艺的魅力,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非遗。
线下非遗文化体验
创意转化成果,多元传承传播
在前期成果的加持下,团队致力于创新传承。团队开发“非遗+美育”课程包,将剪纸、翻花、扎染等7项技艺融入课堂,覆盖雅安4个社区,累计服务青少年700余人次,服务时长2000余小时,孩子们创作300余件手工作品,提炼2款文创产品概念方案,历史文化相关认知度提升率达34%。巧妙将非遗传承与课业辅导、安全教育结合,破解暑期托管难题。
团队还走进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精心策划并举办了多场“非遗政策与文化宣讲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剖析、清晰的流程演示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非遗保护政策与相关知识普及给120余名中学生,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保护意识,为后续传播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社区小朋友的亲自动手体验
从深入实地的非遗调研,到躬身操作的深度体验,再到面向社区校园的文化课堂。这场30余天的非遗守护之旅不仅是对143名青年学子的文化洗礼,更以2000余小时服务,300余件作品的扎实成果,为非遗活态化创城探索出了新路径。川农学子以专业智慧和青年担当,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写下生动注脚。(张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