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承古韵·创未来”--社会实践探寻文博资源活化新路径

2025-08-18 10:50:10   来源:今报在线

2025年7月7日至22日,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古韵新辉”实践团以“承古韵·创未来——青年赋能四川文博资源活化与美育创新”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以青春力量激活四川文博资源,深度融合美育教育,旨在推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实践以四川省博物馆为核心依托,联动雅安市多个社区与学校,通过挖掘文物内涵、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开发特色美育课程,着力构建“青年+文博+美育”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将厚重的文物故事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沉浸式美育课堂,突破传统单向传播局限,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

图表 1团队成员在四川博物馆学习

溯源文脉:解码千年巴蜀文明的基因密码

在首周的博物馆沉浸式调研中,实践团队系统梳理了四川历史文化脉络,了解了代表性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与川博相关部门的座谈研讨,团队聚焦青铜器、汉代陶石艺术、巴蜀文化三大核心,提炼出一套具有文化深度与转化潜力的美学符号,为后续文创设计与教育素材开发打下基础。此外,团队创新引入"观众行为追踪法",采集近千组参观数据,精准绘制出青少年群体对互动体验型展陈的“偏好图谱”,为优化青少年教育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与青春创意的碰撞

图表 2团队成员学习非遗技术

在青年夜校实训环节,实践团成员拜师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思进,系统学习道明竹编制作工艺。赵老师向大学生们解构着道明竹编的密码,他不急于演示技法,而是先铺展开竹编从实用器具到文化载体的千年脉络,引导年轻学子在历史纵深中感受工艺的温度。赵老的课堂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让传统工艺的基因在年轻的心灵里萌发出当代的根须。学员们在七天内完成了20余件融合古今美学的非遗作品,巧妙地将文物造型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融入作品。这种"传统技艺+现代审美"的教学模式,使参训学员对"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有了更深体悟。

创变未来:文博IP的跨界新生之路

图表 3团队成员实地调研

在前期了解学习的深入,实践进入核心攻坚阶段。队员们通过深入走访,聚焦青少年与游客两类群体,并基于博物馆调研结果和非遗研习成果,精心提出2款文化内涵深厚、创意新颖,兼具实用性和市场潜力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概念方案,同时利用青年夜校授课经验,打磨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生美育的文创衍生教学资源包。

美育赋能:让文化遗产浸润青少年心田

图表 4团队成员授课

在雅安市雨城区上坝路社区的试点教学中,实践队员们在授课活动中作为“小老师”,使用自制的教学资源包进行美育教学实践,其中非遗工艺作品制作等课程受到社区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参与课程的学生文物认知度提升率达76%,创意思维活跃度较对照组高出42个百分点。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博物馆-高校-中小学'三级联动机制,让文物真正走出展柜、走进课堂、走入生活。”

据悉,古韵新辉社会实践团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科创乡村·青年实干”主题的示范性重点团队,是“新农科+新文科”又一次创新探索,不仅为文博资源活化注入了青年智慧,更以文化动能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培育文化自信。如今,实践成果还在持续转化,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川农学子手中焕发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作者:文/付毅杰 图/朱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