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丁楠茜 赵梓希)七月三日,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光氧卫士”——筑工健康调研守卫行团队启动了以“关注建筑与装修工人身体健康”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川渝地区施工现场探访、线上问卷调研及网络科普,团队旨在让更多人看见一线工人的职业健康困境,推动多方守护的合力。
深入施工现场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奔赴成都市、南充市、绵阳市等地,走进城乡道路重修工地、咖啡厅装修现场、隧道修建工地等不同场景。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里,队员们观察到工人在粉尘弥漫的环境中作业,部分户外施工者仅靠毛巾擦汗降温,防护措施较为简单。
“师傅们说,夏天再热也得赶工期,习惯了。”团队成员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工人对职业病的认知有限,对长期接触粉尘、甲醛的危害缺乏警惕。
图为工人施工现场
500余份问卷揭示防护现状
为全面了解行业情况,团队发起线上问卷调查,回收509份有效数据。结果显示:工作时佩戴口罩的工人占86.6%,但13.4%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戴”或“从不戴”,主要原因是“闷热不舒服”“觉得没必要”;防护用品来源方面,48.3%由公司或包工头统一提供,51.7%需要工人自行购买,部分工人因成本问题选择“能省则省”。团队还针对工人的年龄段、学历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该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多为高中及以下,对防护知识的获取渠道较单一。
图为线上问卷调查数据图
网络科普发声
结合调研发现,团队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科普内容,用图文、短视频形式讲解热射病的应急处理、尘肺病的早期症状,以及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的危害。
“三伏天户外温度超过37℃时,持续作业可能引发热射病,危及生命!”团队在科普中特别呼吁:企业应合情合理地调整夏季施工时间,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工人务必佩戴防尘口罩等专业防护用品;社会各界需共同监督防护措施落实。
图为团队成员在施工现场调研合影
“城市的每一栋楼、每一条路,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线工人的健康不仅需要个人重视,更需要企业承担责任、社会给予关注。我们深知,守护建筑装修工人健康,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更是环境学科“关注人居环境,承担社会责任”的初心所在。我们期待,以青春之力撬动更多的社会关注。
(供稿: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光氧卫士”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