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家海窑臻藏传世之器茶叶末釉棒槌瓶,穿越时空的皇家密码

2025-08-17 12:18:18   来源:财讯网

“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 寂园叟《陶雅》

穿越时空的皇家密码

传说,北宋熙宁年间,一位窑工老杨头在开窑时发现了一筐异样的黑釉碗——釉面泛着细密的黄绿晶点,像被春风揉碎的茶叶末飘落在瓷器上。他忐忑地将这些"废品"呈给窑主,却意外听到一声惊叹:"此乃天赐的'鳝鱼黄'!"原来,这批因窑温失控而诞生的残次品,竟成了后来风靡宫廷的茶叶末釉雏形。

六百年后,雍正帝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奏折上朱批:"厂官釉再烧十窑。"督陶官唐英望着窑中变幻的釉色——时而如蟹甲覆霜,时而似古铜生锈,终于明白:茶叶末釉最动人的从不是完美,而是窑火与泥土偶然碰撞时,那转瞬即逝的"不完美之美"。

如今,当藏家们凝视这件的茶叶末釉棒槌瓶,看到的不仅是"豔於花,美如玉"的釉色,更是家海窑联合创始人、国非遗传承人胡家旺老先生用1300℃高温淬炼出的东方哲学:真正的永恒,往往诞生于无法绝对掌控中的精妙平衡。

槌定乾坤的盛世玄机棒槌瓶创烧于康熙一朝,其名直取自民间洗衣棒槌,形神兼备。据《景德镇陶录》载:“棒槌瓶,康熙时制,仿槌形,分硬、软、方三式。”器物以古拙凝练之态,呼应康乾盛世“崇实黜华”的审美取向。

硬棒槌瓶:肩耸如削,腹直如尺,仿若将士挺立的脊梁。

软棒槌瓶:溜肩敛足,线条柔缓,暗合文人“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

方棒槌瓶:四棱方直,取“天圆地方”之宇宙观,多见于官窑礼器。

棒槌瓶的深层寓意,藏于康熙帝“平三藩、定边疆”的雄心之中。《清史稿》载:“康熙二十六年,四海升平,民安其业。”瓶名“棒槌”实为隐喻。康熙帝以“棒槌”谐音“平定”,寄托“女不捣衣,男罢远征”的盛世理想。李白笔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愁绪,终成“四海无征战”的祈愿。清代是棒槌瓶烧制的高峰时期,在一些富裕的家庭当中都有棒槌瓶的陈设,且大多成对出现,寓意“成双成对,四海承平”。

家海窑臻藏的这款棒槌瓶小巧而稳重,线条柔中带刚、釉色古朴而莹润,既还原古器神韵,亦契合当代雅集陈设之需,正所谓:“器以载道,槌定乾坤。一方瓷瓶,半部清史。”。

窑契认证的国非遗亲工

家海窑联合创始人胡家旺老先生,1944年生,13岁进入建国瓷厂从事陶瓷工作近七十年,因古法柴窑等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见证景德镇近代陶瓷史变迁的“活化石”,被人民网、北京日报等誉为“最后一位把桩师傅”。

他一辈子从事一件事,

他七十年只为一窑火,

他以原矿釉料、传统工艺和古法柴窑淬炼此瓶,

他火中取宝,历经1300℃高温与近三天三夜的窑火洗礼,成品率不足十。

每一件茶叶末棒槌瓶均经“窑契”三维认证:唯一影像档案+云端基因图谱+N维编码系统和隐藏识别系统+独有内容嵌入+手工制作 ,确保传世品质和真实唯一。

窑火淬金的盛世传灯

当1300℃的窑火吻过胎骨,茶叶末釉在炽热中幻化出千年未变的皇家秘色——那层层叠叠的黄绿结晶,恰似史书里走出的盛世暗语。家海窑以非遗亲工的棒槌瓶,不仅是器物,更是一把解码康乾盛世的密钥:

釉色为史:每一道釉纹都是窑变的史诗,从北宋的“天赐废品”到雍正朱批的“缺陷之美”,茶叶末釉用火痕书写着“不完美即完美”的东方智慧。

器形载道:棒槌瓶的硬朗、柔婉与方正,暗合帝王“刚柔并济”的治国术,更将李白诗中的捣衣声,化作“槌定乾坤”的盛世回响。

窑契为证:胡家旺老先生七十年一窑火的坚守,以非遗技艺为每一件瓶器注入“唯一基因”,让传世之器成为可托付的文明坐标。

捧此瓶者,捧起的不仅是豔於花、美如玉的釉色,更是中华匠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千年心火——在窑变的无常中淬炼永恒,于器物的方寸间照见天下。

引证资料来源于:

1、家海窑官网。

2、人民网、中国日报、凤凰网等。

3、《陶雅》、《景德镇陶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