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2025年7月20日至25日,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龙城水韵”柳州环保调研宣讲实践团返回家乡广西柳州,围绕柳江水展开全面深入的专题调研。此次实践聚焦柳江流域水质保护,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柳州水治理经验,并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探秘水治理中枢,解密柳江保护密码
实践团首站来到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与水生态环境科高级工程师赵文晖及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宣传与融媒体工作人员吴梦、陈思羽展开深入座谈。赵文晖介绍:“近年来,生态环境局相关科室围绕柳江流域综合治理,在污染防控、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关键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建立严格的污染源管控机制,加强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的监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运用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吴梦补充道:“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的生态效益,也是柳州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水质冠军的重要原因。”实践团成员详细记录各项治理措施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效果,深入探究背后的技术路径与管理智慧。
随后,实践团来到柳州市河长制办公室,实地考察柳江干流河道“天眼”智能化监管系统。工程师张练介绍:“该系统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站点,能够实现水质变化、非法排污等问题的实时预警与精准溯源,形成‘监测 - 预警 - 处置 - 反馈’的闭环管理。”龙冠宇表示:“柳州市以四级河长体系为基础,借助科技赋能推动河长制提质增效。各级河长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河道情况,及时处理问题,为全国河湖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 + 技术 + 共治’的柳州经验。”
图为实践团与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进行座谈。李凌云 供图
聚焦企业生态转型,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为探究工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实践团走进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在两面针牙膏博物馆和智能化生产车间,实践团追溯企业60余年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这一民族品牌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方面的实践路径。同时,详细了解了其工业废水处理系统采用的生物降解、膜分离等先进工艺。两面针公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与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废水排放达标率100%,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柳州经验”。
在柳州“螺霸王”螺蛳粉产业园,实践团实地走访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柳州“螺霸王”企业文旅中心主管雷洁说:“螺蛳粉产业规模化发展对水环境治理有协同需求,而柳江水质提升也为产业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柳州市通过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构建了全链条水生态保护体系,这是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的重要保障。”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优质水资源对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两面针牙膏生产车间。李凌云 供图
投身护河宣传实践,共筑节水护水新风
实践团积极响应团中央“保护母亲河”行动号召,深度融入国家“河长制”生态治理体系。一方面,依托“巡河宝”数字化平台完成团队注册,并发起“河小青巡河护河——柳江净滩行动”。团队成员身着统一标识的环保马甲,手持垃圾夹、环保袋等专业工具,对柳江沿岸河滩垃圾进行清理。现场一位参与行动的市民表示:“看到这些年轻学子为保护柳江这么努力,我们也要加入进来,共同守护母亲河。”
图为实践团在柳江沿岸开展净滩行动。李凌云 供图
另一方面,实践团与柳州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展开长期合作,在该中心建立“河海大学实践基地”。随后,实践团走进柳州市天山社区,面向青少年开展多形式的节水知识宣讲活动。天山社区工作人员评价道:“通过趣味小课堂和‘净水小实验’,孩子们对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节水护水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实践团成员表示,希望通过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青年先行”的河湖治理新格局注入鲜活动能。 (秦佳妃萱)
图为实践团在社区开展节水知识宣讲。李凌云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