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东南,云雾如纱缠绕山峦,溪流在山谷间漾起细碎光斑。合肥工业大学暑期实践团队于7月20日至23日踏上青石板路,深入雷山县及周边苗寨,用四天时间探寻苗绣、银饰、蜡染等非遗的传承密码。从博物馆溯源到传承人对话,从技艺体验到数字化探索,他们触摸着古老手艺的温度,也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寻找支点。
首站是雷山县苗银银饰刺绣博物馆。正厅“中国苗绣银饰刺绣”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二楼纪录片缓缓铺陈技艺传承史——从迁徙途中以绣线记录部落记忆,到银匠在战火中守护锻造手艺,每一帧都凝结着文明延续的韧性。展柜中的苗族服饰是场视觉盛宴:百年女式盛装衣襟处,盘绣蝴蝶纹层层叠叠,蚕丝线在光下折射出多变色泽;男式对襟衣上,打籽绣如星点密布,每颗“籽”都是丝线绕针七圈的成果。银饰展区里,牛角头冠镂空纹细如发丝,项圈上的红珊瑚与绿松石,是苗家人跨越山海交换的信物,在玻璃后闪烁着时光的光泽。
初到博物馆的团队合照
隔壁杨光宾银饰工作室飘着硫磺味,杨师傅正持锤敲打银片,密集锤点在金属上敲出规律花纹。“机器做的银饰亮得刺眼,却少了手工的‘火气’。”他摩挲作品边缘弧度,“机器焊口再平整,也不如银焊料补上去的结实。”谈及困境,他拿起机器压制的配件:“年轻人嫌手工慢,客户总说‘机器更便宜’,可手艺里的讲究,哪是价格能衡量的?”工作室墙上徒弟名单里,坚持十年以上的稀疏星标,藏着传承路上的孤独与坚守。
而任永敏老师的家藏在竹林后,墙上苗绣作品令人驻足:“蝴蝶妈妈”壁挂的彩线在黑缎上织出羽翼灵动,儿童背带的锁边针脚严丝合缝,据说能承重百斤不散线。“这些花纹是太奶奶传下的密码。”她取下鱼纹冰箱贴,“以前苗家人靠河而居,鱼是丰收的象征。”队员体验时才知,平针绣起针要藏线半寸,落针需与布纹平行,稍歪便会起皱。“绣曲线时,针距要像鱼鳞错开才自然。”任老师年轻时曾背绣品走村串寨,如今作品远销法、日,“外国客户说苗绣像密码,每针都藏着故事。”她眼中的光,比墙上银饰更亮——绣品不仅换了生计,更让民族记忆在跨文化对话中活了下来。
苗绣现场体验
西江千户苗寨晨雾未散时,李文芳的蜡染工坊已飘起蓝靛香。她手持铜制蜡刀,蘸熔融蜂蜡在白布上勾勒线条,刀头三尖能同时画出粗细纹样。“花瓣边缘要留毛边,像山间野花般不规整才好看。”她手腕轻转,蜡液滴落形成花蕊肌理,“姥姥说,先民穿板蓝根染衣祛病,蜡油滴落处未染色,反倒成了花纹。”
蜡染作品展示
蜡染工序藏着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板蓝根叶发酵成染料,“高温发酵快但色偏紫,低温发酵二十天才得正蓝。”李文芳指着染池泡沫,“这是染料‘活’的证明,像酿酒看酒花。”队员体验才知,蜡温太低会凝固成块,太高会浸透布料;线条粗细关乎图案生命力。“别怕错,手工的魅力就在于独一份。”她笑着纠正歪线,可谈及机械化冲击,语气重了几分:“机器一小时出百件,我一天最多做两件。客户说‘差不多就行’,可这‘差不多’,差的是祖宗手艺啊。”她摩挲母亲传下的蜡刀,刀刃磨损是时光的叹息。
郎德苗寨的十二道拦门酒,是用热情写就的传承篇章。寨门处,苗族姑娘捧牛角酒杯唱敬酒歌,米酒甜香混着银饰叮当;阿公芦笙声穿吊脚楼木窗,与溪流声交织成天然乐章。这座670年的村寨,吊脚楼依山而建,黑瓦泛油亮光泽,木栏留着几代人摩挲的包浆——既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实验室。
朗德苗寨歌舞表演
团队在郎德布设的NFC标识,藏在这份烟火气里。购票处木牌、咨询中心玻璃窗上,小小芯片如“密码锁”,游客手机一碰,便显苗绣针法图解、蜡染秘方,甚至传承人讲述的技艺传说。“比扫码方便,像跟老祖宗对话。”景区赵老师的笑里,藏着对新方式的认可。这些标识让古老技艺有了数字化翅膀,当年轻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苗绣彩线、蜡染蓝白、银饰光泽,正以新方式飞向远方。
三天行程里,队员指尖留着银饰的凉、绣线的润、蜂蜡的黏。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苗家人的坚守:杨光宾的专注、任永敏的自豪、李文芳的忧虑、郎德老人的从容,都在诉说——非遗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需要生长的生命。
当NFC电波与芦笙旋律共振,当体验视频带着苗绣温度传遍网络,古老技艺正完成与时代的对话。传承真谛从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如苗家人对待自然:守护土地根基,也让种子顺着阳光生长。在黔东南青山绿水间,这些带体温的手艺,正以新姿态续写民族传奇。(作者:合肥工业大学锦绣智联非遗数字赋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