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中医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薪火相传,岐黄新耕”实践团于6月29日至7月1日深入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医农融合”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推动中医药文化与乡村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新思路,助力“马郢计划”。
田间地头插秧忙,躬身实践悟农耕
当实践团成员们踏入马郢村的稻田,眼前是一片希望田野。大家挽起裤腿,踏入泥泞的水田,开始了插秧劳作。初入田间,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脚下的泥水让不少成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
情圆农场负责人孙阳阳和村民们的耐心示范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插秧的技巧。一行行嫩绿的秧苗在手中被整齐地插入泥土,仿佛也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

“第一次下田插秧,感觉很新鲜,也很辛苦。但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秧苗,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实践团成员刘心雨感慨道。在稻田中,实践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土地对话。从课堂走进田野,从医书走向农耕,用双手感受泥土的温度,用双脚丈量农耕文化的深度。从“医”到“农”,从“治未病”到“勤耕耘”,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粒粮食背后都藏着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也领悟到中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的深刻道理。
村史馆里寻脉络,特色小店觅新机
参观完村史馆,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马郢村从贫穷落后到如今欣欣向荣的华丽蜕变。村史馆中陈列的老物件、旧照片,讲述着村庄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史馆不仅是马郢村的记忆宝库,更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讲解员说道,“从过去的传统农业,到如今的文旅融合,马郢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马郢村的特色小店中,实践团成员们被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深深吸引。这些小店不仅是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更是马郢村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店主们自豪地介绍,这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是村民们用心耕耘的成果,如今借助“马郢计划”的东风,成为游客们青睐的“乡愁特产”。在这里,创客们的智慧与村民的勤劳交织,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生根,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马郢计划”从蓝图变为现实,成为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典范。
采访交流聚人心,乡村故事传四方
为精准剖析马郢村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成效,实践团深入基层,与众多村民及志愿服务队队长孙涛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中,实践团以专业的视角切入,从乡村治理、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展开调研,力求获取一手资料。每一次访谈都如同一层层剥开乡村振兴的“洋葱”,不仅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感受到了乡村建设中每一个个体的力量与价值。

“我们志愿服务的口号是‘人、事、处’,即人人当志愿者,事事有志愿者,处处见志愿者。”孙涛队长的话语简洁而有力,却蕴含着无限温暖与力量。他介绍道,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从环境卫生整治到文化活动组织,从关爱孤寡老人到助力乡村文旅,他们用点滴努力为马郢村注入活力。“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我深感欣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的正是这份青春与热情。”孙涛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激励着实践团成员们为乡村倾注更多专业智慧与青春力量。
走访入户送健康,传承岐黄践初心
为切实提升村民健康水平,实践团以更加贴心、精准的服务为村民送去健康关怀。成员们穿梭于村巷之间,走进一户户村民家中,为他们量血压、测血糖、施艾灸,并送上中医养生宣传册和中草药香囊。这种“上门义诊”的模式,不仅方便了村民,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更让健康服务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你们这些孩子真好,给我们免费义诊,还教我们养生知识。”一位村民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说,“我平时身体不太好,今天测了血压血糖,心里踏实多了。”在义诊过程中,实践团还拜访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中医陶有成先生。陶老先生对尿毒症等疑难杂症有深入研究,他结合临床案例,分享了辨证施治的思路与经验,让成员们受益匪浅。这场“三下乡”实践,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与生命的深度对话,续写着乡村健康与文化传承的“医脉新篇”。
此次马郢村之旅,实践团以“医农交融”之笔,在乡土画卷上挥洒新章,将中医智慧融入阡陌,以仁心医术润泽田野,让岐黄薪火与农耕文明交相辉映。银针轻点,疏通的不止是经脉,更是乡村振兴的脉络;草药飘香,治愈的不只是病痛,更是乡土发展的沉疴。这簇在田垄间跃动的医道星火,既照亮了健康乡村的坦途,也在人心深处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让未来之景在医农共生中绽放出蓬勃生机。(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