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十五天的云端耕耘,三份额外的牵挂

2025-08-15 16:08:43   来源:今报在线

这个夏天,十五天的暑期云支教像一场紧凑的教学实践课,让我在集体课堂里,既尝到了统筹教学的挑战,也品到了因材施教的甘甜。从去年一对一的专注辅导,到今年兼顾群体与个体的双重节奏,每节课都藏着成长的印记。

我的两个教学组各有明确目标:2名初三学生要查漏补缺初二知识,为新学期衔接铺路;3名高一学生则要提前预习必修一,打好高中物理的基础。同年级的设定让备课更有方向——给初三学生梳理浮力、压强的易错点时,能围绕他们共同薄弱的“二力平衡应用”设计例题;给高一学生讲“质点”“参考系”时,可针对三人都陌生的抽象概念,用“坐火车看窗外”的生活化案例拆解。

十五天的正课里,课堂渐渐有了专属的节奏。初三的饶同学和王同学总在“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上混淆,我就让他们互举生活实例验证公式,两人从“潜水员下潜”争到“水管喷水”,在笑声里把知识点嚼透了;高一的同学对“位移与路程”的区别犯迷糊,我抛出“绕操场跑圈”的问题让他们辩论,从争论中揪出理解偏差,再统一梳理。屏幕上弹幕里蹦出的“懂了”,成了最直观的教学反馈。

结营前,高一的李同学私信我:“老师,高一的物理我还是没把握,您能再给我多上几节课吗?”看着消息,我当即决定多留三天公益辅导。这三天,我针对性地给他补了必修一中的受力分析,从具体例题到图像分析,一步步带着他理顺逻辑。当他最后发来“现在看推导过程清晰多了”的消息时,我忽然明白:教学的智慧,既在集体课堂的统筹设计里,也在对个体需求的及时回应中。

拿到“优秀志愿者”证书时,我更珍视的是初三学生那句“初二的知识现在心里有数了”,是高一学生主动发来的习题作业。十五天里,初三组在查漏补缺中夯实基础,高一组在预习中触摸新知,再加上为李同学额外加的三天课,时间虽短,却让我清晰了:讲台不仅需要把控群体节奏的能力,更需要对每个学生需求的敏锐捕捉。这些隔着屏幕的互动,早已成了我走向真正课堂的底气。(陕西理工大学 郭林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