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戎忆传薪”军旅社实践团来到塘沽解放纪念馆,开启一段探索历史、缅怀先烈的红色征程。通过实地参观、烈士祭奠等形式,团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以青年视角探寻革命历史与新时代的联结,为红色研学之旅注入青春活力。

七秒的触碰,七十年的回响
在「解放塘沽烈士名录」碑墙前,队员们静立凝视。七月的烈阳将590个鎏金姓名灼成刺目的光斑,当队员的指尖触碰碑面时,有两种温度交织袭来:地表40℃的物理高温与1949年渤海湾血火交织的历史余温。用感官唤醒沉睡的历史细节,让短暂瞬间承载永恒精神,这体现了当代青年追寻红色记忆的核心意义。实践团队员表示:“刚才那七秒的静默里,我似乎听见了七十年前冲锋号的回声。”
钢铁碑文中的生命叙事
活动期间,成员们用浸透清水的棉布逐一擦拭墓碑,当拂过「陈树棠,22岁」的凹痕时,水珠在「孤胆英雄」四字间凝滞。讲解员讲述的故事穿透时光:“这位年轻战士曾在敌军第七次总攻时,为掩护战友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仅存的半片军装兜里藏着未吃的锯末饼。”现场再度沉寂,负责记录的队员在笔记中写道:“碑文的金属质感与故事的血肉温度,构成了最震撼的国防教育课。”

名录末端的空白处,团队成员以清水描摹无名烈士的痕迹,献上黄菊——每一株的株距严格对应三八式步枪射程300毫米,行距参照九二式重机枪射速500毫米,用军事几何学向历史致敬。
数字背后的战争密码
史料陈列室内,泛黄的供给单上一组数据显示:半袋面粉掺20%米糠烘烤50块饼,即每名突击队员仅配给一块战场干粮,相当于现代单兵自热米饭能量值的1/5。“七十年,数据差距丈量着国防实力的飞跃。”团队负责人感慨道,“沙盘区焦土照片与2025年滨海新区卫星图的叠映,让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地层记忆,正如火箭军士长所说,‘历史与未来在每一寸国土纵深对质’。”

碑石不语,触手可及。此次活动既是历史的铭记,也是精神的传承。实践团以赤诚之心捋清历史脉络,用学术热忱守护红色基因。未来,“戎忆传薪”将持续叩访红色地标,让英雄故事的余温在新时代青年血脉里流淌激荡,让物理触碰、数据解析、科技再现串联成完整的红色教育链条——七秒的感官震撼播种,七十年的代际耕耘生长,最终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成林。(天津科技大学 刘凌云 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