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陕西省 “十四五” 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软件学院 “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激活古镇新生” 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陈炉耀州窑博物馆与王家瓷坊。本次实践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通过实地调研、专业访谈以及数字化复原工程等方式,深度挖掘耀州窑传统制瓷技艺的深厚文化内涵,致力于让千年瓷艺在当代重焕生机,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化创新路径。

实践队的项目以陕西省丰富的红色遗址和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优势,组织跨学科团队协作。通过 Minecraft 建模、AI 图像修复等先进数字化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高精度复原,同时对非遗技艺展开活态记录,构建红色基因库,推动红色文化与古镇经济的协同发展,旨在解决红色资源碎片化、非遗传承孤岛化等问题。

在陈炉耀州窑博物馆展厅内,从唐代三彩器的绚丽釉色到宋代青瓷刻花的细腻纹饰,从金元时期姜黄釉瓷的粗犷风格到明清青花瓷的雅致气韵,百余件文物构成了一部立体的耀州窑发展史。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重点观摩了唐代黑釉贴花龙流壶与宋代刻花牡丹纹执壶,前者的贴花工艺展现了早期制瓷的匠心巧思,后者“刀刀见泥”的刻花技法则印证了“宋代青瓷刻花之冠”的美誉。


队员王宥泊在欣赏青花鱼莲纹盘时说:“双鱼纹饰看似简单,却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那流畅的线条,让人仿佛看到匠人运笔时的专注与虔诚。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古人对生活的向往,这份情感隔着百年依然能打动人心。最让我惊讶的是,历经数百年,这件瓷盘依旧有着鲜活的感染力,这就是传统工艺的魅力。”

队员们注意到,展厅通过动态沙盘复原了明清窑炉结构与迁徙历史轨迹,生动展现了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实践队员王红涓同学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到,耀州窑自唐代起便形成完整的制瓷体系,历经17道工序,从选料到烧成,每一步都蕴含技术与经验的积累。如今,数字化技术正在融汇于历史的传承,学术的严谨性与传播的趣味性正在探寻着平衡,跨越千年的智慧在这一时空里相遇。
离开博物馆后,实践队来到王家瓷坊进行访谈,这座传承六代的手工工坊至今保留着耀州窑最完整的传统制瓷技艺。工坊工人向队员们展示了从原料到成品的核心工序。


“最关键的是烧窑,温度差一度,釉色就可能天差地别。”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
队员们用红外测温仪同步记录窑温曲线,结果与师傅的经验判断高度一致,为后续动画复原留下了第一手数据。实践队提出利用数字印花技术复刻传统纹饰等“跨界融合”的设想,也得到了师傅的认可。那一刻,传统经验与现代数据交相呼应,不只是技术的碰撞,更是民族文化在当代的科学印证——让人对传承的力量更有信心,也更坚定用创新激活非遗新生的信念。


实践队此行的重要任务,是启动耀州窑制瓷工艺的数字化复原。在王家瓷坊,队员们用4K摄像机捕捉揉泥的旋转、拉坯的力度、刻花的刀锋与窑火的光影,并用红外测温仪同步记录烧窑的温度曲线。技术团队再以3D扫描复刻工作坊的全貌,从辘轳车的纹理到木架与陶粉痕迹,直至代表性瓷器的高精度建模,在数字空间中重现千年工艺的神韵。
队员逄晋在整理数据时感慨:“最打动我的是,红外测温仪的读数和师傅凭经验判断的窑温完全一致。那一刻,能真切感受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互相印证。非遗数字化并不是单纯把技术搬过来,而是要让科技真正为文化传承所用。”

从红色遗址的数字复原到非遗技艺的活化传播,实践队在用青春智识与赤子之心架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无论是数字模型里的一砖一瓦,还是瓷坯上的刀刻纹路,都承载着中国人对“极致”的永恒追求,这或许就是我们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西北工业大学“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激活古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
文:丁浩然 王红涓 张睿华
图:王宥泊 牛中义
审核: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