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安徽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弥漫着阵阵药香与美食的芬芳,第十届“中医药文化节”的重头戏——“膳待本草・药食同源”创意展示活动在B7楼护理学院食疗室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西医结合学院团委精心策划主办,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会与护理学院中医护理教研室联合承办,以“探索药食同源,传承中医智慧”为核心宗旨,吸引了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众多学子踊跃参与。
作为活动的主场地,护理学院食疗室在活动期间华丽变身为充满中医药韵味的“本草厨房”,这里不仅环境整洁明亮,更配备了专业级的中药炮制台、精准控温的药膳熬制设备、多样化的烹饪器具以及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设施,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高度专业化、安全可靠的实践平台。据悉,为确保活动的专业性和文化深度,在长达一个多月的筹备期中,来自中西医结合学院和护理学院的专业师生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们系统性地研读了《本草纲目》《食疗本草》《饮膳正要》等中医药经典食养著作,不仅学习理论,更着重理解古人“寓医于食”的智慧精髓。
图为参赛选手正在现场制作小组作品。马逸凡 供图
活动现场,各参赛小组紧扣“药食两用”核心,创作出兼具养生功效与味觉体验的特色作品。“玉润清心盏”以润肺止咳的中药材配伍清甜食材,汤汁清润爽口;“金茯苓荷茶糕”将健脾益气的茯苓与荷叶巧妙融入糕点,软糯中透着清雅药香;“四神黄芪元气球”则别出心裁地以巧克力为载体,暗藏黄芪、党参等气血双补药材,真正实现“药借食味,食助药威”的融合。
图为参赛选手现场制作的作品之一。马逸凡 供图
本次活动的评审团由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资深食疗学教授共同组成。他们从“药膳创意性”“中医药理论契合度”“口感风味呈现”以及“视觉艺术效果”四个维度,对每一件作品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综合评议。评委们高度赞扬了多组参赛作品,同时也提出了极具价值的专业建议。一位评委在品鉴“陈皮山楂焖鸡翅”时,用银勺轻敲餐盘,饶有兴致地点评道:“构思巧妙,陈皮理气为君,山楂消食为臣,搭配得当,思路清晰。不过,鸡翅本身属于肥甘厚味之品,易助湿生痰。若能在配方中考虑加入少许健脾化湿的白扁豆作为‘佐药’,则更符合《千金要方》中‘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所强调的平衡之道,也更贴合‘饮食有节’的古训。或者,添加5克芳香化湿、行气温中的砂仁为佐,更能助力脾胃运化此肥甘厚味,使整体配伍更趋完善。”对于一款复刻经典的“古法八珍糕”,评委则建议:“八珍配伍精妙,益气健脾养血。但在制作工艺上,特别是水蒸当归环节,可以考虑优化温度和时间控制,比如采用隔水慢蒸法,或许能更好地保留当归的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等),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其补血活血的药效。”这些精准而富有建设性的点评,不仅是对参赛作品的指导,更是一堂生动的药膳实践课。
图为评委老师正在品尝并为作品打分。马逸凡 供图
颁奖环节,“最佳创意奖”获奖代表感慨:“以前读《黄帝内经》只觉得五谷为养是复杂的理论,当亲手将典籍中的配伍变成可品尝的作品,才真正触摸到中医饮食养生的灵魂。”
图为参赛选手与评委老师合影留念。马逸凡 供图
作为第十届中医药文化节的特色活动,“膳待本草”活动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实践理论的平台,更通过亲身体验,深化了参与者乃至广大师生对“药食同源”这一核心中医药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中西医结合学院团委书记黄顺表示,未来将通过更多元的实践活动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注入时代动能。(文 马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