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青履链晋”实践队赴山西忻州等地开展文脉传承与古建筑保护实践活动纪实。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激励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践行文化传承责任。7月27日,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青履链晋”实践队以“延续古建风华,传承中华文脉”为核心理念,怀揣守护历史根脉、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热忱,赴山西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深入挖掘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与技艺密码。运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红色铸魂:在历史回望中叩问初心使命
首先实践队来到了忻口战役遗址,战壕、碉堡、炮筒等战争遗迹无声诉说着这场“华北抗战三大战役”之一的悲壮历史。通过观看纪实影像、研读战史资料,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
图一:队员们观看视频介绍深入了解忻口战役 康家瑞供图
代县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中珍贵的历史实物和详实的图文资料,展现了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队员们驻足凝视每一件展品,从朴素的办公用品到珍贵的历史手迹,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
从忻口战役的英烈壮歌到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革命精神文化遗产如同鲜活的教材,让实践队员们汲取到攻坚克难的勇气、矢志奋斗的动力。同时,回望初心,坚定为保护古建传承文脉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古建寻根:在历史肌理中触摸文明脉搏
实践队深入山西古建群落,开展系统性调查。宁武县的悬空村,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展现了先民“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代县阿育王塔精妙的砖构喇嘛塔造型、边靖楼的三层重檐斗拱设计、代县文庙的恢宏规制、武庙皇家建制的庑殿顶木结构建筑,雁门关千年军事建筑底蕴,记录着非遗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匠心传承。实践队员们用影像和文字详细记录了古建筑的结构及背后的历史内涵。
图二:实践队队员与悬空村村民交谈 康家瑞供图
调研问策:在多方对话中梳理保护情况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每到一处都要和当地居民、村干部、文旅局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交流。在悬空村与村干部和居民交流中,了解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及古建筑周边村落的变迁和发展,感受古建筑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在代县与文旅局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及学者的对话,了解当前古建筑的保护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关保护规划。同时深入一线,采访环卫工、居民、游客等,了解公众对古建筑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形成问题清单。为后续运用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助力保护传承收集现实资料和需求信息。
非遗活化:在匠心传承中激发创新活力
实践队重点探访国家级非遗“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杨美恩工作室。在陈列馆内,扇股麻花挑角技术等传统工艺令队员们叹为观止并感慨道:“这些技艺不仅是建筑技术,更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图三:代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籍亮生带领队员们
参观杨氏古建陈列馆 康家瑞供图
在代县家庭工坊非遗展示馆,雁绣的细腻针脚、面塑彩绘的生动造型、推光漆器的温润光泽,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就“非遗产品如何打开年轻消费市场”、“传统技艺如何助力村民增收”等问题,队员们与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四:讲解员正在讲解当地传统非遗“代县雁绣” 高宜然供图
青春筑梦:在行动实践中谋划古建未来
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与访谈调研,实践队运用新媒体赋能文化传播,制作系列短视频记录考察过程,展示非遗技艺和文化魅力,以年轻视角解读传统文化。整理调研中记录的现状和收集到的问题,查阅资料,撰写调研报告,为古建筑保护和非遗产传承建言献策,包括动态监测古建情况、建立数字档案、开发研学路线、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等,建议得到文旅局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
图五:指导老师与实践队队员合照 罗焱如供图
青履丈量山河,青春传承文脉。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封存在时光里的标本,而是需要代代接力守护的“活态基因”。“青履链晋”实践队将继续秉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可触摸,让文化更生动”的理念,做中华文明的坚定守护者、创新传承者,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青春动能,在文脉传承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文化答卷!
文:葛勤、罗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