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至8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黔锦流光队三下乡实践团的10位青年学子们,以“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深入贵州毕节四县,用脚步丈量非遗根脉,用科技激活传统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他们用为期14天的实践,围绕大方漆器、滚山珠、蜡染、傩戏四项国家级非遗,完成“调研—转化—传播—赋能”全链条任务。这次实践不仅让四大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更书写了一场“情系乡土、创新赋能”的振兴故事。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黔锦流光队
深入一线:用镜头与文字记录活态传承
7月24日清晨,实践团第一站抵达纳雍县。队员们用4K摄像机、定向话筒,完整记录滚山珠繁复多样的舞蹈动作。在后续行程中,团队先后走访了大方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织金官寨乡蜡染合作社、金沙傩戏传习所等代表性工坊。他们采取“白天拍摄访谈、夜晚整理素材”的工作模式,最终形成了涵盖8个工坊、20位传承人口述的珍贵记录,总计10份、约5.2万字的口述史文本。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黔锦流光队
数字留存:构建300GB非遗基因库
为解决非遗领域“人在艺在、人走艺失”的普遍难题,团队创建了“毕节非遗数字资源库”。目前,该资源库已系统归档高清影像素材300GB,内容涵盖了滚山珠动作分解、漆器“蛋壳镶嵌”工艺微距拍摄、蜡染“脱蜡显花”关键环节特写。所有素材均按非遗项目、制作工序和应用场景进行科学命名与管理,可直接服务于教学研究、展览展示及文化创意产品的二次开发。

图1. 李天水,张妍,邹馥羽 摄;图2. 张妍 摄
多维传播:全网累计触达超500万人次
7月26日晚,一条两分钟的滚山珠腾空视频在微博发布,24小时播放量突破18.2万,登上同城热榜。团队同步运营视频号、B站、微博等平台,14天内共发布非遗主题Vlog 6条、图文推送18篇,累计浏览量超过80万。其中4部有声书已在喜马拉雅“非遗故事”专区上线,单集最高播放量3.7万。
创意赋能:IP形象与文创样品获肯定
团队设计为4种非遗设计了4个IP形象及配套表情包,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采取四种IP,同时团队完成12张主题海报、4套明信片。笔记本、帆布袋、钥匙扣、手机壳等10类首批文创样品已打样完毕。

图1.IP制作:张雅涵; 图2.表情包制作:张雅涵 张拓
教育联动:线上线下共启非遗启蒙
7月24日,实践团在大方县化作中学开设“非遗课程”,100余名学生在80分钟内完成简易蜡染学习与制作。与此同时,团队联合5支高校线上支教队伍,通过线上支教授课20场,累计1200分钟,覆盖毕节市及云南镇雄县共1200余名中小学生。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黔锦流光队
正如非遗传承人所说,“传承不是锁进橱窗,而是画出崭新的春天。”北京科技大学黔锦流光实践队的探索充分证明,非遗的永恒魅力源自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文的珍视以及对创新的追求。当青年的蓬勃力量与千年传统技艺产生共鸣,乡村文化振兴便不再是一场孤独的跋涉,而成为一幅全民共绘的绚丽画卷——每一道晕染开来的蜡染靛蓝,每一次充满生命力的滚珠跃动,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根脉蓬勃不息的活力。(高爽 叶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