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祁门茶韵里的青春答卷——天商学子“三下乡”解码传承与创新

2025-08-14 16:50:33   来源:中华网

为探究老字号商业文化“守正创新”的发展之道,探寻百年祁红文化基因与数字时代创新密码,7月下旬,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商载茶韵”启航实践团奔赴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深入祁门茶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统调研科技赋能下茶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解码茶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商业密码。

祁红寻根,对话古今茶韵

祁门县是祁门红茶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蕴藏着深厚的制茶文化基因。这里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温润、云雾缭绕,独特的“槠叶种”茶树在此生长百年,孕育出祁红独有的“祁门香”。

走进天之红中国祁红科技博览园,茶香氤氲中,一条跨越百年的祁门红茶发展脉络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承载着祁红的厚重历史,也成为展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窗口。

在祁红博物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器具无声讲述着这片茶叶的传奇。从清末远销海外到如今跻身中国十大名茶,祁红的生命力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时代的回应。“从商贸传奇到技艺传承,祁门红茶的故事证明只有扎根传统、拥抱创新,老字号才能历久弥新。”实践团成员赖姜宇感慨。

穿过历史展厅区,参观通道两侧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边是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茶叶在精密仪器控制下完成萎凋、揉捻、发酵;另一边则是传统手工制茶区,竹筛、木桶等工具静置其间,茶艺师现场演示着“看茶做茶”的绝活。“机器能保证标准化,但手工制作才能制作出来的独特茶香是无可替代的。”讲解员介绍,如今企业通过“数据复刻”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参数,让传统工艺在现代化生产中延续精髓。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体验制茶非遗技艺

科技赋能,解码茶业未来

在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智慧茶园,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正将实时数据传至控制中心。技术人员说道:“在智慧茶园里,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了高度集成的系统,从而实现环境和生产管理信息的高效实时采集、监测、科学分析处理。”

在祁门红茶集团平里产业园里,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公司自主研发打造的“祁门红茶初精制5G智能化、一体化生产线”。该条生产线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流程不间断作业,使生产工序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

非遗工坊内,虚拟数字人“群芳最”正通过全息投影带领实践团成员们穿梭于古今感受祁门红茶的百年荣光及科技焕新的祁红魅力;从业46年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方学勤师傅感慨:“1987年,参评“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的祁红制作全靠手工,如今我的揉捻力道被转化为数据永久保存——科技让匠心突破时空限制。”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虚拟数字人“群芳最”

此外,实践团成员面向企业开展以“黄山脚下品祁红,古韵新篇青年行”为主题的宣讲。宣讲会上,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学校“天商微渡”众创空间以及学校在老字号品牌传承与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青年视角为我们打开新思路,期待与高校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集团副总经理、市级非遗传承人任仲滋表示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祁门红茶集团开展主题宣讲

实践团走访调研企业所在地——平里镇,并与镇政府领导开展座谈。座谈会上,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江介绍了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面对祁红产业全面发力,助推茶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同时祁红产业的发展又有力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

安茶探秘,初识茶乡匠心

安茶,也是祁门县底蕴深厚的历史名茶,属黑茶。祁门茶叶的“红与黑”,交相辉映,飘香四海。实践团成员们为更好地调研祁门不同茶企之间的发展现状,来到了祥源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

实践团深入安茶生产车间,蒸茶、装篓、成条、架烘、打围……成员们观摩着安茶的制作工序;同时安茶制作始终坚守“日晒夜露”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化生产加工中延续了传统韵味。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现代化生产加工与传统工艺的碰撞融合,真切体会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发展。

实践团成员们还了解到安茶独特竹篓包装:外层竹篓固储,内层箬叶防潮增香。内外包装物都是本地自然生的箬叶、竹子等天然材质,具有健康功效,也赋予了祁门安茶“箬香、竹香、茶香”三香合一的复合香型,此设计兼顾实用与文化,尽显传统智慧价值。

步入安茶仓库,陈香萦绕。讲解员进行深入讲解,安茶具有“越陈越醇”品质属性;而标准化仓储的革新,又为这古老茶品注入了现代活力。当 “年份茶” 的标签贴上茶盒,实则是给千年储茶传统装上了新的刻度。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祁门安茶在岁月里沉淀出历史的厚度,也能在创新中绽放出未来的光泽。

在安茶品鉴区,博览园负责人端起茶盏介绍茶旅融合新路径:“近年来开发的非遗体验课程吸引多个研学团队,来访者都表示深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妙与厚重。”这种“以茶为媒、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也引发了实践团成员们对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深入思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负责人参观安茶生产工厂

此次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利用专业优势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让青年一代在行走的实践课堂中,深刻体悟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之间的血脉联系。实践团带着对千年茶香的敬意和对科技赋能的思考离开祁门,期待这些凝结着观察与思考的建议能为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志向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刘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祁门红茶博物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