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新疆和田的天还没亮透,墨玉县的玉米地里已经热闹起来。阿布都热合曼和工友们戴着草帽,麻利地掰下一穗穗饱满的玉米,他们要赶在太阳升起前,把最新鲜的玉米送到几公里外的加工厂。
”阿布都热合曼是和田鑫玉农业的“明星员工”,他笑着拍了拍身旁的玉米筐:“你看这玉米粒,亮得跟和田玉似的!城里人可爱吃了,听说网上抢都抢不到!”
两小时的“鲜味赛跑”
和田鑫玉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声和玉米清香味混在一起。刚从田里送来的玉米,像流水一样冲进自动化产线:脱皮、清洗、分拣、灭菌、包装、……不到两小时,这些带着戈壁阳光味道的玉米,就被装进印着“禾甜金玉”的包装里。
“我们和太阳抢时间呢!”车间主任帕提古丽指着监控屏上的倒计时:“和田昼夜温差大,玉米糖分攒得足,但摘下来放久了甜度会掉。现在从地里到冷库,比外卖送餐还快!”
沙漠边缘的“黄金产业”
谁能想到,这片曾以红枣、核桃闻名的土地,如今靠玉米“出圈”?和田鑫玉的种植基地紧挨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白天晒得人发烫,晚上裹棉袄,偏偏这样的气候“虐”出了玉米的好口感。
“你看这‘黑珍珠’玉米,蒸熟了乌黑发亮,咬一口糯得粘牙!”公司技术员小李举着检测仪在田里穿梭:“我们给每块地‘配营养餐’,手机APP能实时看土壤湿度,老乡们都说种地变成高科技了!”
老乡变“潮人”:手机种田,直播卖货
42岁的阿依夏木曾是家庭主妇,如今成了工厂质检员。她掏出手机展示抖音账号:“我拍玉米加工视频,粉丝催我上链接呢!上个月工资加上直播分红,给家里换了新电视!”
在和田鑫玉,这样的故事不少:放羊大叔学会开叉车,年轻姑娘组团做电商,连村里老人都能指着冷链车说“这车发往上海咧!公司用这种模式,让200多个家庭实现增收。
玉米秆的“奇幻漂流”
你以为玉米摘完就结束了?和田鑫玉的“魔法”才刚开始:
玉米皮做成饲料,合作社的牛羊吃得膘肥体壮;
玉米须开发成茶包,网上被养生党疯抢;
就连玉米芯都成了蘑菇养殖基料,老乡们笑称“从头到脚都是宝”。
下一站:和田玉米“出疆记”
凌晨3点,冷链车队亮着尾灯驶出园区。这些带着沙漠温度的玉米,数小时内会出现在北京火锅店、上海便利店、广州茶楼……公司90后运营总监小尚翻着订单笑:“深圳客户说我们的玉米能‘吃出阳光味’,要承包全年员工福利!”
未来,他们还要玩更大:玉米汁自动贩卖机、玉米主题民宿、亲子采摘直播……“我们要让全国人民想到鲜食玉米,就想起和田!”
记者手记离开时,夕阳把玉米地染成金色。想起阿布都热合曼的话:“以前觉得和田只有沙漠和玉石,现在我们的玉米,也是金疙瘩!”或许,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就是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