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号召,7月5日至18日,江苏师范大学“汴梁薪火”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吴俣思嘉、王紫玉、王思雯、黄璐琪奔赴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开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庄香包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深入产业一线,通过仓库整理、车间轮岗、销售体验等环节,系统记录香包制作流通全链条,为后续活化传播积累一手素材。
在马庄村香包仓库,堆积如山的合格证让实践团成员们首次直面非遗产业的庞大规模。“每一类香包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人可能重名,香包也会有一样的名字,精确分类全靠比对号码。”吴俣思嘉回忆道。这些记录香包品类信息的卡片杂乱的存放在楼梯间,一个纸箱内往往混杂多种香包的合格证,同一种类的卡片又分散在不同角落。 面对近两千种香包的分类难题,团队成员果断摒弃手工整理,创建Excel电子系统进行编码录入。经过两天高强度工作,原本零散堆积的卡片被分门别类整理完毕,铺满了整间会议室,仓库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的效率表示赞许。
(图1:团队成员运用Excel系统整理的海量香包合格证铺满会议室 王紫玉 供图)
离开仓库,团队进入香包制作的核心区域。在这里,传统工艺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年长的女工手指翻飞,布料在针线牵引下迅速成形,技艺娴熟;年轻学徒虽速度稍缓,但绣品同样精美。车间内弥漫着中草药香料的独特气息,女工们的谈笑与穿梭的身影交织成生动的劳作图景。成员王紫玉在协助清点足球文创香包材料时深受触动:“在这个工业化时代,亲眼看到带着马庄文化印记的手工艺品从这里流向全国,才真正体会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人的温度。”
(图2:女工们正专注制作香包 黄璐琪 供图)
在销售大厅,琳琅满目的香包让实践团感受到市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造型古朴、色彩绚丽的香包吸引着各地游客,团队成员承担了理货、上架和库存登记工作。尽管无需主动推销,但当游客问及香包保养方法或纹样寓意时,团队前期知识储备的不足便显露出来。这提醒我们,传承非遗不仅要懂流程,更要吃透文化内涵。
这份在销售一线遭遇的“知识考验”,成为团队深入反思的契机。实践团成员意识到,仅仅记录香包如何生产、流通是远远不够的,理解其背后承载的民俗密码与工匠智慧,才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带着仓库里梳理出的“身份图谱”、车间中感受到的手工温度,以及销售大厅里对文化深度的渴求,团队开始系统审视马庄香包从传统手工艺蜕变为乡村振兴支柱的完整链条,并着手规划如何将这份珍贵的实践认知转化为更广泛的传播能量。
(图3:马庄香包销售大厅内陈列的特色产品 王思雯 供图)
14天的深度实践让团队触摸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振点。马庄村曾因采煤塌陷面临发展困境,如今凭借香包产业实现华丽转型,成为“全国文明村”。实践团观察到,新仓库的智能化升级、车间里老手艺人与新学徒的接力、销售端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共同勾勒出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存续发展的路径。然而,成员们也发现对香包核心技艺如针法秘籍、香料配方的挖掘仍显不足,对工匠口述史等人文素材的采集亦不够系统。离村前夕,团队已着手线上宣传规划,拟通过“非遗科普”“人物叙事”“时代命题”三大板块,深挖香包工艺细节、讲述工匠传承故事、关联乡村振兴案例,让马庄经验辐射更广。
从煤塌陷区到非遗名片,马庄的蜕变印证了乡土文化蕴藏的振兴动能。江苏师范大学学子此番深入产业链的实践,不仅为香包传承留存了详实的当代档案,更探索了高校力量参与非遗活化的新模式——用数字化工具解决分类难题,以沉浸式体验捕捉人文故事,最终借新媒体赋予传统技艺传播新势能。当青年的智慧遇见乡村的需求,非遗的火种便在双向奔赴中燃得更旺。(供稿: 陈思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