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校悦动千村实践队积极响应首都大学生暑期实践号召,深入平谷区南都乐河镇以系统性调研、创新型开发与多元性推广为抓手,探寻红色文旅融合新路径。团队深挖红色资源的内生动力,打造独特南红印记,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依托民俗经济探索长效性、有深度的文旅新模式,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与品牌建设。
南山村蝶变:从 “无名山沟” 到 “致富标杆”
在南独乐河镇下辖的南山村,实践队见证了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座地处盘山之阴、坐拥平谷古八景 “盘阴积雪” 的村落,曾是藏于深山的 “无名村”。2023 年起,南山村盘活闲置资产、引进社会资本、赋能艺术名片,进行村落有机更新。不仅建成全国首个 “平急两用” 新型乡村社区,更蹚出了 “文旅融合” 的致富路。
数据见证蝶变:今年以来,南山村接待游客达 3 万人次,村民自营民宿收入较往年增长约 300%,还提供就业岗位 20 余个。作为平谷区新型乡村社区试点,南山村已成为集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乡村综合体集群,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大命题,用鲜活实践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 “南山答卷”。形成文旅结合的新旅游模范,带动南山村从山沟沟里的无名村变成了特色鲜明的致富村。
红色足迹:在遗址中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队的脚步不止于南山村,更深入京东大峡谷、《救国报》冀东滦西分社报社遗址、桃棚村(平谷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平谷区烈士陵园、冀东抗日纪念馆及福吉卧抗战报社遗址等红色地标。部分遗址虽已隐于山间密林,却依然留存着滚烫的历史记忆。
在《救国报》冀东滦西分社遗址,复刻的油印机与泛黄的报纸样张静静陈列。1943 年,先辈们借着月光排版、顶着炮火印刷,300 多期报纸如带火的飞鸟穿透封锁线,点燃冀东军民的抗日斗志。而福吉卧抗战报社遗址内的史料,则清晰勾勒出这份 “战地喉舌” 如何传递胜利曙光。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不断探索,京东大峡谷的自然险隘与抗战故事相融,形成 “山水 + 红色” 的景观叙事;桃棚村的党支部旧址与兵工厂遗址联动,构建起 “党建 + 民俗” 的体验场景;冀东抗日纪念馆则以系统性史料,为散落的红色记忆提供了完整的历史坐标系。
实践赋能: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生机
基于实地考察的深刻感悟,实践队交出了一系列 “硬核” 成果:撰写《南独乐河镇红色旅游资源调研报告》,明确两处以上核心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方案;完成《南独乐河镇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涵盖两处核心遗址、五个红色故事,包含资源评估、市场分析与开发建议;通过发放游客与村民问卷,形成《南独乐河镇村民与游客建议与需求调研报告》,为红色旅游路线设计及研学教育基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在传播推广层面,团队走进桃棚村抗战遗址、鱼子山抗战兵工厂遗址,结合历史背景录制红色宣传视频、撰写文字稿,计划通过公众号发布推文 15 篇以上、宣传视频 2-3 部,目标总播放量达 5 万 +;还将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直播推广,打造 “云旅游 +” 新模式。此外,实践队设计的 3 条主题旅游线路将参与区级精品路线评选,并推出 “红色记忆” 系列文创产品(5 款特色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红色历史焕发新活力。
青春接力:让红色火种照亮振兴之路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平谷大地涌动的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脉动,更清晰看到 “红色记忆” 与 “绿水青山” 碰撞的无限可能。从战火中坚守的宣传阵地,到南山村用创新理念书写的致富答卷,这片土地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
实践队表示,将带着这份收获,把所见所感转化为助力红色文旅发展的具体行动,让更多人知晓平谷的红色传奇。未来,他们将持续以青春之力守护红色火种,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灯塔,让更多乡村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走出特色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供稿人:杨星月 史赟婧 许雪研 解爱宇 孙艳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