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三下乡】智能装备学院“遗韵风华,牵丝续华实践队”:探寻木偶艺术,传承非遗文化

2025-08-14 09:24:02   来源:太阳信息网

为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遗韵风华 牵丝续华”实践队赴莱西木偶艺术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队队员们在莱西木偶艺术馆馆长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木偶藏品展区、非遗传承工作室和木偶戏表演厅。在藏品展区,队员们近距离观赏了西汉时期的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等不同类型的木偶珍品,这些木偶造型精美,服饰华丽,部分木偶的关节还能灵活转动,展现出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随后,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姜玉涛的指导下,亲身参与了木偶制作的全过程。从选材到制作——队员们跟着传承人学习辨别适合雕刻木偶的木料,感受不同木材的纹理与硬度对木偶质感的影响,同时结合机械设计专业对材料性能的研究,经过多次测试,最终选用质地坚韧且密度仅为传统木料1/3的轻木作为主体材料,在源头解决传统木偶整体重量偏大的问题;进入雕刻环节,队员们手持刻刀小心翼翼地勾勒木偶的面部轮廓、肢体线条,从眉眼的神态到服饰的褶皱,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既体会着传统工艺中“以形传神”的精髓,也为后续融入机械结构、优化关节活动范围预留了精准的尺寸空间,让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专业知识在木头上完成了巧妙融合。

演出环节,队员们将木偶戏与崂山非遗故事相融合,深入挖掘崂山民间传说中“八仙过海”“崂山道士”等经典桥段,将木偶的动作设计与故事场景紧密结合,通过巧妙控制木偶的肢体摆动幅度与节奏,配合背景幕布的光影变化,让木偶在舞台上呈现出“月下嫦娥”的奇幻效果,既保留了非遗故事的原汁原味,又借助木偶戏的生动表现力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让队员们深度触摸到莱西木偶艺术的历史温度与工艺厚度,更通过“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融合探索,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思路。未来,队员们也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深耕“非遗+科技”创新路径,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通过更多技术赋能让木偶艺术焕发新活力,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实践中“牵丝续华”,生生不息。

为深入探寻莱西木偶的历史脉络与艺术魅力,“遗韵风华,牵丝续华”实践队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实地走访探索前,开展了广泛的资料查阅工作,队员们分工协作,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系统的资料查阅,实践队不仅初步掌握了莱西木偶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困境,更明确了实地调研的重点方向,为后续深入探索、助力这一传统艺术“牵丝续华”做好了充分准备。

实践队队员对莱西木偶传承人姜玉涛进行了采访。通过与他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了解了莱西木偶在选材、造型、表演等方面的独特密码,了解那些书本资料里难以详述的手艺细节;更能倾听他作为传承人的亲身经历,这些第一手的讲述,不仅能让实践队更立体地认识这门非遗的价值,也能捕捉到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存状态与传承希望,为后续探索保护与创新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先选用坚韧的梨木或桃木做“命杆”(操纵木偶躯干的主杆),再用整块硬木雕刻木偶头部,将手板固定在命杆顶端的横枝上,内部穿入铁丝与手板联动,接着将头部、躯干、四肢组合,反复调试,最后给木偶糊上彩纸服饰,画上脸谱,让木偶兼具灵动与乡土韵味。

最后,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遗韵风华,牵丝续华实践队”与莱西木偶艺术馆工作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莱西木偶作为地方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胶东地区的民俗记忆与人文精神。通过近距离学习其制作技艺与表演精髓,实践队员们得以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引导青年群体以实际行动参与非遗保护,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路径,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保护与传播注入青年力量,

此次实践深刻表明,青年一代既是非遗的学习者、体验者,更应成为传承者、创新者。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非遗走出文献、走进生活,才能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文:张翌菲 图:刘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