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华侨大学暑假海外社会实践团——“逐梦海丝·漆彩海丝情”——跨越南中国海,来到马来西亚砂拉越与沙巴两地,开展为期十场、总计覆盖约510名参与者的中国大漆文化传播活动。活动以理论讲解与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民众近距离感受这一历经千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搭建了新的桥梁。
走进砂拉越 让非遗在关爱中传递

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诗巫,实践团选择将第一站设在充满温情的社会组织中:诗巫福儿院、无国籍儿童中心、脊髓损伤协会等。在这里,参与者不仅有华裔儿童,也有来自马来族、原住民等不同背景的孩子与成人。

课堂伊始,此次活动负责人萧荷汶同学用生动的讲解向大家介绍大漆文化的起源、工艺和艺术价值,从“中国漆树”的树液,到古代宫廷与漆器的辉煌,再到现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许多孩子第一次知道,漆器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随后的漂漆扇体验环节更是让现场气氛热烈。漆漂浮在水面上,在轻轻搅动中呈现出流动的花纹,再将扇面轻轻放入水中,呈现出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图案。“老师,我的像海浪!”、“我画的像天空!”孩子们的惊喜与笑声此起彼伏。一位来自脊髓损伤协会的学员用双手小心翼翼完成作品后,露出了长久未见的笑容,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创造出这么漂亮的东西。”
沙巴课堂 让文化走进多族群校园
沙巴的三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涵盖打里卜公民小学、崇正中学以及亚庇建国中学。

在打里卜公民小学,大多数学生为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马来族及原住民儿童。课堂中,队员们循序渐进地讲解大漆文化背景与工艺流程,指导学生完成漂漆扇制作。在扇面自然晾干后,学生们还体验了书法创作,用毛笔在作品上书写汉字,将漆艺与书法相结合,赋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一名马来族学生在完成作品后,用中文说道:“谢谢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画中国的东西,我要带回家给妈妈看。”


在崇正中学初级中文班,考虑到学生中文水平有限,队员们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配合简明词汇、图示与动作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参与创作。课堂上,学生们在体验大漆艺术的同时,也学习并掌握了与主题相关的中文词汇。当第一批作品完成时,学生们举起亲手制作的漂漆扇,露出灿烂的笑容,并用中文认真地表达对中国大漆文化的喜爱。

在亚庇建国中学,尽管多数学生为华裔,但对大漆文化仍较为陌生。体验环节中,他们同样在扇面漂漆后练习书法,将自己的名字或寓意吉祥的词语写入作品之中。通过这样的创作,学生们不仅收获了艺术的快乐,也在笔墨与漆彩交融中,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不局限于华人社群 让文化交流更广阔
本次“逐梦海丝·漆彩海丝情”实践团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仅面向华人社群传播的局限,让更多马来族、原住民等不同族裔的参与者亲手触摸并理解中国非遗。
一位来自诗巫福儿院中心的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些孩子平时很少接触到来自中国的文化,更没有机会去亲手体验。今天,他们不只是学到了一门手艺,更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关注的温暖。”
团队负责人萧荷汶表示:“我们希望大漆文化不仅是华人记忆中的艺术品,更是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欣赏、创造、分享的艺术语言。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在交流中延续。”
漆彩映海丝 情谊跨山海
本次“逐梦海丝·漆彩海丝情”海外社会实践,不仅在马来西亚砂拉越与沙巴的校园与社区播撒下中国大漆文化的种子,也在多族群、多文化的交流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与魅力。队员们用耐心与热情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一件件漂漆扇成为文化互鉴的载体。未来,更多青年将以文化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海丝情谊,让中华文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