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诗书画印”四维一体的艺术体系承载着古人的才情与气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士文化之诗书画印”社会实践团继秦淮湖、明代古城墙研学后,进一步拓展实践维度,通过诗词沙龙、典籍探寻、社区教学、技艺探访等多元活动,深入解码士文化内涵,为传承千年文脉注入青年活力。
团队邀请四川美术学院“厚文载艺,筑梦川美”首届校园诗词大赛优胜奖得主郑同学、南京邮电大学信达国学社副社长汪同学等人共同参与文化沙龙,围绕“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智慧、“行到水穷处”的意境留白等经典议题,探讨诗词文化的变迁与当代传承路径。成员们在平仄韵律中,感受古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细腻与“大江东去”的豪情,让千年诗意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团队专程前往惜抱轩,向文艺保护人员深入请教清代姚鼐《惜抱轩诗文集》的相关知识。据介绍,这部典籍不仅是桐城派理论的“活教材”,更见证了清代文学从“复古”到“求新”的转型,其诗学理念凸显了“诗”在“诗书画印”体系中的根基作用,为团队理解士文化的文学内核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实践团走进社区开设少儿书法教学活动,从握笔姿势、运笔技巧到汉字间架结构,成员们耐心示范指导。课堂上,他们将“明月松间照”等诗词融入教学,让孩子们在临摹中既掌握书法技法,又体悟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以“诗+书”的融合方式,让士文化的笔墨精神浸润童心。
为了解书法艺术的民间认知,团队开展书法主题路边采访。受访者中,有自幼练习书法的老者分享“力透纸背”的心得,有年轻父母表达对孩子学习传统技艺的期待。成员们在倾听中普及书法知识,强调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让书法文脉在街巷交流中悄然延伸。
在社区少儿国画教学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从毛笔、宣纸等基础工具使用讲起,细致示范颜料调配与运笔技巧。以丝瓜为例,他们讲解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引导孩子们用笔墨勾勒自然意趣。活动为社区儿童打开了国画艺术之门,让“远山含黛”的画中哲思,通过孩子们的画笔得以延续。
7 月初,团队走进南京淮海路 35 号的金陵刻经处——这座被誉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活化石”的院落,藏有十二万余块经版。阳光透过窗棂,经版的影子如摊开的古籍,静静诉说着百年沧桑。成员们了解到,这里的经版以刀锋为笔、木版为纸,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印”文化的生动诠释,承载着匠人守护文明根脉的执着。
此次实践中,团队遍历玄武湖、芥子园等文化胜地,深度体验诗书画印之妙,深切体会到士人风骨与担当。南航学子以实际行动传承士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