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7日,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青春映像”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调研、宣教与义诊活动。在走访村寨的过程中,调研团队实地探访了花瑶最璀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艺遗产之一——花瑶挑花。而与非遗传承人沈燕希的深度交流,让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指尖上的温度与生命力。为传承和推广花瑶挑花,沈燕希辞去十二年护士工作回到家乡,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新路径。薪火相传,花瑶挑花如今正成为点燃新一代的“火种”,千年丝线也终将续写成永不中断的指尖史诗。
心口相传:瑶寨无字传承链
清晨的薄雾萦绕在虎形山葱郁的林梢,瑶族特色木楼沿着蜿蜒的石板路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腰间。一间二层木楼的门槛旁,七岁的瑶族女孩沈柔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走近细看,她一手捏着一块深色的土布和几缕艳丽的彩线,另一手拿着细针,正小心翼翼地数着经纬纱线。没有图纸草稿,仅凭一挑一拨,一朵虽显稚拙却充满生机的“太阳花”雏形,已在布料的背面悄然显现。
这一幕发生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这里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最鲜活的“心脏”。此刻,一个七岁孩童的指尖,正无声地触碰着千年的文化密码。
“小朋友,谁教你挑花的呀?”面对询问,沈柔有些羞涩,声音细若蚊呐:“阿婆教我的。”她的阿婆,是寨子里众多挑花好手中的一员。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古老瑶寨,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挑花技艺的启蒙,往往始于长辈的口传心授。像沈柔这样年纪的孩子,耳濡目染下拿起针线,模仿着长辈的动作,是千年技艺得以延续的最初火种。
指尖翻飞,无稿成花惊世绝艺
花瑶挑花,被誉为“指尖上的史诗”,其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反面挑花,正面观赏”的绝技。当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沈燕希介绍:“花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独特的语言,花瑶挑花则是花瑶女性自我表达与装饰的重要方式,它凝聚在女性亲手设计制作的衣物之上。”
沈燕希现场展示了这一过程:只见她指尖翻飞,针尖于深色土布上精准游走,无需放样打稿、剪纸描图,全凭心、手、眼掌控,繁复精美的图案如花般在布料背面悄然绽放。最终完成的精美纹样——无论是象征吉祥的骏马奔腾、完美融合了滩头年画与花瑶挑花的老鼠娶亲,还是充满自然气息的花草虫鱼--都在翻过布面时才能完整呈现其惊艳全貌。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沈燕希展示挑花针法现场 谌麟哲供图)
展示着自己设计的作品时,沈燕希的脸上写满了骄傲。她轻抚着一件耗时一年半、挑绣逾30万针的创新筒裙,深情地说:“这是我在大自然寻找的灵感,马代表羊,鼠代表鹰,阴阳结合,寓意爱情圆满,是我们花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每一针都是与祖先的对话,飞禽走兽、古老传说都活在丝线里了。”
细细观摩就能发现这件新鲜出炉的筒裙由黑布白线挑绣而成,主体图案由两片对称的老鼠图案组成,两侧是大片的骏马奔腾图,在挑好一片后,另一片必须对照前一片的图案,往相反的方向,一针一针数着布纱挑,一旦多数或少数了布纱,图案就会走样,不再对称。这些世代相传的纹样,是花瑶人民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理解的独特密码。
(图为筒裙纹样讲解现场 韩磊供图)
(图为花瑶头饰讲解现场 蒋菲供图)
三十万针的坚守,传承之路负重前行
然而,轻抚那件耗时一年半、挑绣三十万针的筒裙,沈老师却也充满担忧:“这‘与祖先对话’的成本,如今太高了。”一件精美的筒裙动辄耗时经年,挑绣数十万针,耗时耗力却难获相应经济回报,时间的重量与生计的轻飘是花瑶挑花传承的首要困难。“
寨里能像沈柔那样静心向阿婆学艺的孩子,越来越少。”她望向门外坦言,“山外节奏快,靠这门‘慢’手艺谋生,太难。”传承断层风险日益加剧。更令人忧心的是,为迎合市场,部分人舍弃了繁复的“反面挑花”绝技,改用现成彩边缝缀。“图案一走样,里面藏的故事、讲的意思,就说不清了。”她拿起一件遵循古法的作品与简易“旅游品”对比,差异显著。
面对传承的重重困境,沈燕希辞掉十二年护士工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我回来,就是要为这门手艺蹚出一条活路,”她的眼神坚定,“必须传下去,更要传得漂亮!”
创新求变:针尖养活指尖新路
她的破局之道清晰而务实。首要是创新求变,让针尖养活指尖。“谁说挑花只能做衣裳?”她拿起一枚精巧的挑花耳环,纹样虽小,却完整保留了“反面挑花”的工艺精髓,“看,做成耳环、手包、小挂饰,技艺不变,体量变小,周期缩短,年轻人喜欢,也买得起。”她点开手机展示网店页面,里面是她开发的系列挑花元素文创品,“让这门手艺能实实在在带来收益,才有更多人愿意学、学得起。”
沈燕希深知,未来在孩子们手中。“我现在定期进学校教课,”她描述起课堂场景,脸上有了笑意,“让孩子们从简单的几何纹样学起,绣个杯垫、书签。作品能卖点零花钱,他们特有成就感!像沈柔这样的好苗子,得再多培养些。”
为了让花瑶挑花走出大山,沈燕希也积极拥抱每一个展示平台,“就像这次融媒体活动,还有去成都、北京参赛,我都全力以赴。”她指着报道中自己头戴花瑶帽、指尖翻飞的照片,“每一次镜头聚焦,每一次讲述,都是让山外的人听见我们花瑶‘指尖史诗’的机会。”
千年丝线,永不中断的指尖史诗
沈燕希的憧憬清晰而热切,“我希望未来,花瑶挑花不仅能扎根在我们的木楼里,更能通过精心的设计、响亮的品牌,走进都市的橱窗,走向世界的舞台。让这布面上跳跃的飞禽走兽、流传的古老传说,被更多人看见、读懂、珍视,让这根连接千年的丝线,永不中断。”
那些经纬交错的纹样,恰似瑶胞流传千年的密语,一针一线都绣进山魂水魄里。“青春映像”暑期三下乡团的成员们深深体悟到,非遗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奔涌在时光里的文化血脉。
作为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青春映像”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团队愿执青春之笔,以蓬勃之力,为这些濒危的瑰宝搭建数字舞台。在乡村振兴的宏图中,文化自信正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当古老技艺与年轻目光交汇,传承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可能。此番瑶乡之行,终将化作文明长河里一朵闪耀的浪花。
(图为沈燕希与长沙医学院“青春映像”实践团成员合影 肖楠霖供图)
(文/潘箫晴 向璐璐 杨博文 李佳雯 刘纯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