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伟业
【题记】
泼墨可摹山河骨,皴笔能染时代魂。在水墨丹青的长河里,前贤已留下万千气象:或笔走龙蛇间吞吐天地,或墨韵氤氲中重构乾坤。而在湘南这片灵秀之地,却走出个贺丹晨 —— 这位从湘南沃土崛起的大画家,正以独树一帜的笔墨,在当代艺苑镌刻湘人风骨,重塑水墨丹青的时代丰碑。
贺丹晨之名,是当代画坛不可忽视的重音。与张大千的禅意山水、李可染的磅礴层林同辉,这位从湘南走出的艺坛巨擘,以兼容并蓄之姿,开辟艺术新境。他笔走龙蛇,在人民大会堂铺展 17 米《民族欢歌》,让 56 个民族的神采化作灵动线条,成就殿堂级史诗;亦俯身市井,将裕后街的烟火凝于笔端,让修鞋匠的沧桑、卖花女的明媚,在童趣连环画与温情人物画中永恒,尽显扎根人民的艺术初心。
其笔下世界,是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火花。大写意中藏着精准如尺的造型,内敛水墨下涌动着喷薄生命力。山水花卉,或如湘南晨雾中的兰草清雅,或似郴江春水畔的芙蓉灵秀;人物群像,既有千军奔涌的壮阔,又含慈母抚触的细腻,多元风格熔铸一炉,尽显大师气象。
毕业于央美、执教于广美、川音,精研文物,探索跨媒介创作,贺丹晨以大家之姿,犁开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沃土。他让墨香浸润湘南巷陌,以巨作照亮美育之路,用一生诠释:真正的艺术大家,不仅是技艺巅峰的攀登者,更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以笔为舟,渡美育星火,照亮时代艺途。
丹墨焕楚南雅韵,艺心牵中耀良缘
今年6月,郴江两岸的柳絮刚漫过青石板路,我正在加班工作,子宜学校的朱红梅校长突然打来电话。她的声音穿过听筒,带着夏日特有的明快:“周校长,有个大消息 —— 贺丹晨院长要回郴州了!这位从中央美院出来的大家,可是咱郴州市永兴县走出去的骄傲,到时候一定聚聚。”
朱校长在郴州教育界深耕几十年,见过的名家不在少数,能让她用 “大消息” 形容的,想必分量不轻。我握着电话望向窗外,郴江的水正带着融雪后的清冽向东流去,那时还不知道,这个名字将在两个月后,与湘南的艺术教育事业紧紧相连。
一、初见:会议室里的白发宗师
6 月 11 日下午,晚霞把中耀艺高的教学楼染成金红色,朱红梅校长的电话再次响起,这次她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急切:“贺院长到中耀了!你和罗小满书记是老交情,快来!”
车刚停稳,就听见教学楼三楼的会议室里传出爽朗的笑声。推开门时,一幅生动的画面撞入眼帘:长桌一侧坐着位鹤发童颜的先生,银丝如流云般垂落,在顶灯折射下泛着月华般的清辉,恰似湘南云雾中仙鹤的翎羽,飘逸而有神采。他面容红润如晨露沾过的丹霞,眉宇间却透着仙风道骨的俊朗 —— 眼角的纹路藏着岁月的深邃,眼神却清亮如郴江春水,顾盼间既有艺术家的不羁锋芒,又含智者的温润通透。那身姿虽端坐椅中,却似有清气萦绕,仿佛从湘南的秀山丽水间走出的画中仙人,举手投足都带着笔墨浸润出的儒雅与英气。他上身穿着紫色T恤,正侃侃而谈。对面的罗小满书记听得入神,手里的笔悬在笔记本上忘了落下。
“这位就是贺丹晨院长!” 朱校长快步迎上来介绍。先生立刻站起身,动作轻快得不见丝毫滞涩,伸出的手掌宽厚温热,握上去带着常年握笔形成的薄茧。“早就听红梅说郴州有位懂艺术的教育行家,今日得见幸会幸会。” 他的声音富有磁性,眼底的笑意里盛着热忱。
两个多小时的畅谈,似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漫游。贺院长从中央美院的青葱岁月,讲到人民大会堂挥毫泼墨的荣耀时刻;从叶浅予 “线如骨” 的精妙理论,聊到李可染 “废画三千” 的执着坚守。说到动情处,他抓起铅笔,在纸上疾走如龙,寥寥数笔,一个写意人物便跃然纸上。苍劲灵动的线条间,是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艺术教育不是教学生画得像,是教他们画得懂 —— 懂笔墨里的骨气,懂线条里的情绪。” 他指尖轻点画中人物的眼眸,那两处淡淡的铅笔痕,竟似藏着星光,要穿透纸面,点亮众人的艺术之心。
朱校长倚在门边,轻声吐露背后故事。原来贺院长此番回乡,本只为探望永兴老宅的枇杷树,是她三顾茅庐,才邀得这位艺术大家来校一观。“咱郴州的艺术生,总得到长沙、北京去集训,花了钱还顾不上文化课。” 她望着贺院长的背影,眼神里盛满期盼,“要是能请他来掌舵,孩子们就不用跑那么远了。”
当夜色浸透校园,贺院长与罗小满书记执意相送。晚风撩起贺院长的白发,他驻足凝视校门口的玉兰树,轻声说道:“你看这树,春寒里默默蓄力,直到四月才敢绽放芳华。艺术教育也一样,急不得。” 月光温柔地覆在他肩头,为这位漂泊归来的艺术赤子,披上一件朦胧的纱衣,而他留下的每一句话,都似一颗种子,悄然种进中耀艺术教育的土壤,静待来日繁花似锦。
二、受聘:一场注定的缘分
六月的风裹挟着蝉鸣,掠过郴州市中耀艺术高中的红墙。6 月 16 日这天,教学楼走廊飘扬的彩旗,似在诉说着即将发生的重要时刻。会议室里,深红色绒布铺就的长桌静静等待,烫金聘书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微光,一场关乎艺术教育未来的聘任仪式,在此悄然酝酿。
本地艺术界的同仁们,早早地挤满了屋子。临时添加的折叠椅上,也坐满了满怀期待的身影,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郴州教育界的盛事上。
中耀艺高党支部书记罗小满走上前,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贺院长的到来,让我们这所湘南首个以‘艺术’命名的高中,终于有了攀登高峰的领路人。” 他侧身指向贺丹晨院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贺院长泛着柔和光泽的白发上。贺院长认真聆听着,手中的钢笔轻轻转动,仿佛在构思一幅教育的宏伟画卷。
郑鑫校长主持,郑校长介绍我发言时,望着满屋子期待的目光,我缓缓道出聘任贺丹晨院长背后的深远考量。从专业权威背书来看,这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大家,其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创作的巨幅画作,早已成为艺术界的标杆。他的加入,恰似为学校艺术教育领域竖起了一座权威的灯塔,瞬间提升了学校的公信力,为打造高端艺术教育品牌注入强大动力。
贺院长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在教育管理和学术研究方面,更是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他著书立说,主编大量专业刊物与教材,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犹如一股清泉,能助力学校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探索出契合时代需求的艺术教育新路径。更值得期待的是,凭借他在艺术界广泛的人脉资源,学校将架起与国内外顶尖艺术院校、机构合作的桥梁,让师生们有机会触摸艺术前沿的脉搏。
这份聘任,承载的远不止头衔。贺院长担任总督学后,将从课程创新、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多方面发力。想象一下,在他的引领下,前沿的艺术技法与跨学科课程走进课堂,教师们在大师工作坊中汲取灵感,学生们在高端艺术实践平台上绽放光彩。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将随之攀升,吸引更多学子投身艺术殿堂,形成艺术教育的良性循环。
贺丹晨院长受聘郴州市中耀艺术高级中学总督学有寄
周伟业
画苑名贤莅楚南,督学重任付双肩。
高瞻擘画开新局,妙策筹谋改旧观。
制度精研严治校,师资细育稳承传。
他年桃李芬芳日,尽道春风润杏坛。
发言结束,贺院长缓缓起身,朝我拱手致意,眼眶微微泛红:“周伟业书记的诗与见解,说到了我心坎里。我这把老骨头,能为家乡做些事,是福气。” 他接过聘书的刹那,窗外的玉兰树恰好飘落一朵白花,轻轻落在红色绒布上。这朵自然馈赠的 “邮戳”,仿佛在见证,从此刻起,中耀艺高的艺术教育征程,将在贺院长的引领下,书写崭新的篇章。
活动快结束时,贺院长动情地说“六月的雨里藏着中耀艺高郑鑫校长的诚意。为请我担任总督学,郑校长三次冒雨登门:第一次,冒雨诉说办学愿景,我静静倾听;第二次,暴雨中护着学校规划图狂奔,以贺院长求学时冒雨听课的往事相喻;第三次,捧来学生速写本,画里的裕后街老茶馆、修鞋匠老茧,让贺院长看见郴州少年对艺术的渴望。” 6 月 16 日聘任仪式上,郑校长谈及这三次拜访,贺院长看着会议室各位领导、朋友嘉宾感慨:“是这份坚持,让我看见艺术教育的根须,正深深扎进郴州的土地。” 当烫金聘书递出时,窗外雨停虹起,郴江水面的波光里,仿佛映照着无数艺术新苗即将破土的模样。
(图为著名艺术家贺丹晨教授发表讲话,胡伟雄摄)
(图为郴州市中耀艺术高级中学贺丹晨教授总督学聘任仪式,胡伟雄摄)
(图为郴州市中耀艺术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小满致辞,胡伟雄摄)
三、画里画外:从郴州少年到艺术大家
仪式后,贺院长用手机给我展示他的一幅画作《教子图》,他指着画中执笔者的袖口说:“你看这几笔墨痕,是模仿我外公教舅舅写字的样子。”1963 年阴历十月初三,贺丹晨出生在郴州市永兴县一个邮电职工家庭,父亲在外当兵,母亲在邮局分拣信件,外公家的八仙桌上总铺着毛边纸,外公常握着他的小手教他握笔。五岁那年,一本《戚继光抗倭寇》的连环画让他着了迷,画中 “好生了得,好不威风” 八个字,被他用铅笔描了几十遍,外公告诉他:“这是说做人要有骨气。”
1969 年全家迁居郴州后,隔壁湖北艺术学院毕业的邱耀秋成了他的启蒙恩师。“邱老师下放到基层,却总穿着白衬衫画速写。” 贺院长回忆道,那时邱老师见他临摹的小人书,当即对他母亲说:“这孩子是块料。” 每天放学后,邱老师会用红铅笔圈出他画中的败笔,连线条的倾斜角度都严格要求。十五岁那年,老师送他两本书 ——《徐悲鸿》和《罗丹艺术论》,书页里还夹着老师手写的批注:“艺术是修行,不是炫技。”
1981 年,在市文化馆欧阳正武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创作连环画,1980 年在《湘江文艺》发表六幅人物绣像,1981 年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创作《打狗歼敌》。那些日子,他住在文化馆的阁楼里,煤油灯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晃动的水墨画。
1985 年的夏天改变了他的人生。同时收到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画摊前给人画像。“浙江美院的顾生岳、黄发榜教授特意写信劝我去杭州,可我太想亲耳听蒋兆和先生讲课了。” 最终他选择了中央美院,在王府井的校园里,他见到了蒋兆和的《流民图》、叶浅予的《舞蹈人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卢沉先生教我们画仕女,让我改七遍稿子,最后说‘丹晨的线条,有湘南人的韧劲’。”
在广州美院任教的十二年里,他主创的《神脑聪仔》获三次 “五个一工程奖”,为海南航空设计的标志至今仍在机身上飞翔。2000 年游学归国后,他受邀参与创办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当时全校不到六百学生,十几位老师挤在牧马山的旧校舍里。” 他带着学生在操场画夜景,在食堂讨论构图,甚至北上请恩师靳尚谊担任名誉院长。“报考生源从三千到一万,不是我厉害,是大家信艺术能改变命运。”
2012 年,全国人大邀请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民族欢歌》,这幅 17 米宽、3.5 米高的巨作,成了国家收藏的最大尺幅人物画。“我带着团队在画室住了十四个月,墙上贴满各民族服饰图谱。” 贺院长说,为画好藏族姑娘的水袖,他特意去青海采风;为表现维吾尔族的舞蹈,他请新疆舞者来工作室示范。央视拍摄时,镜头记录下他趴在画布上调整线条的样子,白发沾着油彩,像落在宣纸上的星子。
“这幅《不觉已是白发翁》,是今年春天画的。” 他指着一幅自画像说,画中贺院长对着镜子惊讶地挑眉,镜中的白发与镜外的墨笔相映成趣。“岁月不饶人,但笔墨能留住心气。” 他说这话时,阳光穿过窗棂落在画纸上,把白发染成了金色。
四、杏坛耕耘:艺术教育的破局之路
在中耀艺术高中观看学生作画室。他就对传统美术教材提出质疑:“素描不能只画石膏像,要画裕后街的修鞋匠、菜市场的卖花姑娘。” 他说可以设计 “田野写生课”,带着学生去裕后街看老手艺人雕木梳,去苏仙岭画晨雾中的石阶,甚至在食堂观察师傅揉面的手势。“生活里的线条,比课本上的标准姿势生动百倍。” 随后我也向他介绍了裕后街的画家廖宜昌老师,廖宜昌老师的画作扎根于人民,扎根于裕后街,描写裕后街。
受聘后的贺院长再次来到中耀艺术高中,第一站总选在画室。那天他刚走进素描教室,目光扫过一排排画架上的石膏像,突然皱起眉头:“大卫的鼻子画得再标准,能比得上裕后街修鞋匠手上的老茧有故事?” 他指着窗外,阳光正斜斜照在对面的居民楼,“素描不能只画石膏像,要画巷尾的老槐树、菜市场的竹筐,画裕后街那些带着烟火气的人间百态。”
他当即在课程表上添了 “田野写生课”,红笔圈出的第一个地点就是裕后街。“那里的青石板路被踩了几百年,每道裂纹里都藏着线条的韵律。” 说这话时,他忽然转头问我:“周先生久居郴州,想必认识裕后街的廖宜昌老师?”
我心里一动,这正是介绍两位艺术家相识的好时机。“廖宜昌老师可是裕后街的活字典啊。” 我笑着说,“他在那条老街住了七十多年,画笔就没离开过青石板、老木楼和市井百姓。早年间他画修鞋匠,能把锥子上的铜锈都画出层次感;后来写生长巷里的裁缝铺,连布料的纹路都带着风的形状。他总说‘裕后街的一砖一瓦都是模特,比画室里的衬布生动百倍’。”
贺院长听得眼睛发亮:“这样的艺术家,下次一定要拜访。”后来在红梅校长的安排下,贺院长和廖老师见了第一次面,“廖老师,这位是贺丹晨院长。” 我上前介绍。廖老师抬头时,两位白发画家相视一笑,竟像是认识了几十年。廖老师把画发给贺院长让其指导,贺院长指着画中挑夫的肩膀:“这几笔用得妙,把担子的重量都画出来了。” 廖老师摆摆手:“比起贺院长画人民大会堂的大作,我这都是小打小闹。”
“艺术哪分大小?” 贺院长接过画纸细细端详,“你看这挑夫的草鞋,鞋带的交叉角度多有讲究,比教科书里的人体解剖图更见生活功底。” 他转头对跟来的中耀学生说,“你们廖老师画的不是杨梅,是挑夫肩上的日子;不是青石板,是几代人的脚印。这才是艺术该扎根的地方。
对教师队伍,他推行 “双师制”—— 每周请一位高校教授线上授课,每月带一位本地艺人进校园。湘南学院的张光俊院长来校讲课时,贺院长特意让老师提前准备速写本:“别光记理论,把张院长握笔的姿势画下来。” 有位年轻教师总教不好色彩,他把自己的颜料管送给对方,管身上贴着便签:“藤黄 + 花青 = 春山,曙红 + 胭脂 = 晚霞 —— 多去河边看看真山真水。”
学生们最爱围在他身边听故事。有个女生总画不好人物眼神,贺院长翻开自己的速写本,里面有页画着邱耀秋老师:“你看邱老师的眼睛,笑的时候也带着股认真劲儿。” 他给学生讲 1985 年考美院的经历 —— 专业成绩是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国画系双第一,却因文化课差点落榜,是叶浅予先生每天清晨带他读诗词:“‘大漠孤烟直’的‘直’字,和素描的线条是一个道理。”
五、揭牌:“贺丹晨教授名家工作室”正式亮相
七月的郴州,暑气蒸腾,似在酝酿一场艺术的狂欢。7 月 6 日的晨光里,郴州市中耀艺术高级中学被金色的希望笼罩,一场注定载入郴州艺术教育史册的盛事 ——“贺丹晨教授名家工作室” 揭牌仪式,在这里拉开帷幕。
校园中,鲜花簇拥,嘉宾云集。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光俊、郴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何次贤,郴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华刚、湘南学院教授、郴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蒋登攀,裕后街历史文化发展总顾问廖宜昌和我等艺术与教育界的精英,踏着朝阳而来。我们的身影,带着对艺术的执着与对教育的热忱,为这场仪式增添了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耀艺高的师生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整齐列队,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
仪式伊始,中耀艺高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小满走上台前。他的致辞,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此次合作的意义娓娓道来。言语间,既有对学校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也饱含着打造一流艺术教育平台的坚定决心,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对艺术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
随后,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张光俊院长、郴州市美术家协会何次贤主席相继发言。他们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工作室成立对区域艺术教育生态的深远影响。在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郴州艺术教育即将迎来的崭新局面,那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天地。
而贺丹晨教授的分享,更是仪式中的一抹亮色。这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带着他丰富的艺术生涯经历与深刻的艺术教育见解,深情讲述着自己对艺术与教育的热爱。他的眼神中,满是对中耀学子的期许,那期许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灵,让大家深切感受到这位艺术巨匠对后辈的关爱与扶持。
当揭牌时刻来临,整个校园仿佛屏住了呼吸。与会领导和嘉宾缓缓走向红绸,他们的动作庄重而有力。随着红绸被揭下,“贺丹晨教授名家工作室” 的牌匾展露真容,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一块牌匾的亮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预示着这里将成为学子们艺术征程中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此次名家工作室的落户,是中耀艺高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郴州艺术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的起点。在贺丹晨教授的引领下,在各界力量的支持下,中耀艺高必将成为培育艺术人才的沃土。未来,艺术教育的硕果将不仅挂满中耀校园,更将为郴州艺术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美育新苗在苏仙岭顶向着云端蓬勃生长,让丹晨墨香在郴江河畔久久飘散,绘就郴州艺术教育的壮美画卷。
(郴州市中耀艺术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小满同志致辞)
(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张光俊院长讲话)
(郴州市美术家协会何次贤主席讲话)
(贺丹晨教授讲话)
(“贺丹晨教授名家工作室” 正式亮相)
六、墨香永续:湘南大地的艺术新芽
如今每次去中耀艺术高中,总能看见贺院长的工作室亮着灯。有时他在修改课程方案,红笔在 “艺术与科技融合课” 旁画着重号;有时他在给学生改画,铅笔在速写本上沙沙作响;偶尔也会铺开宣纸,画一幅郴州的山水,题上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的书架上摆着三样东西:少年时临摹的《戚继光抗倭寇》复印件,人民大会堂《民族欢歌》的收藏证,还有本郴州市艺术生名册,扉页上写着:“每个孩子都是待绽放的画。” 有次我见他在名册上某页批注:“此生抽象画有灵气,可送《康定斯基理论》。” 旁边贴着学生画的抽象画,色彩大胆得像打翻的调色盘。
朱红梅校长常说:“贺院长带来的不只是资源,是底气。” 自从他受聘后,中耀艺术高中的生源质量明显提升,已有学生在省级 “三独” 比赛中获一等奖。更令人欣慰的是,本地艺术培训机构开始效仿 “文化 + 艺术” 双轨模式,市教育局也计划将这种理念推广到中小学美育中。“这才是真正的破局 —— 让艺术教育扎根土壤,自然会枝繁叶茂。” 贺院长说。
近几天去学校,正赶上贺院长给毕业生写临别赠言。他在每个学生的速写本上都画了幅小画:给学国画的画梅枝,给学西画的画向日葵,给学设计的画郴州古桥。最后一页,他写下:“艺术之路,就是带着家乡的水土,走向更远的世界。” 阳光透过窗棂,把他的白发照得像一团温暖的云,而那些年轻的脸庞,正仰望着这团云,眼里闪烁着和他当年一样的光。
郴江的水还在静静流淌,带着两岸的墨香,流向洞庭湖,流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那位从永兴县走出的白发画家,正把自己化作一滴浓墨,融入湘南的文脉里,晕染出一片属于艺术教育的崭新春天。正如他常说的:“画笔很小,能画山河;初心很大,可照前路。”
贺丹晨作品欣赏
Art appreciation
春绿
规格|136cmx68cm
材质|纸本设色
年代|2017
故乡的云
规格|136cmx68cm
材质|纸本设色
年代|2017
故乡的云
规格|136cmx68cm
材质|纸本设色
年代|2017
梅花
规格|136cmx68cm
材质|纸本设色
年代|2017
贺丹晨是当代画坛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艺术大家。其笔下题材多元,从人民大会堂《民族欢歌》的雄浑壮阔,到市井风情的细腻温情,人物、山水、花卉皆能驾驭,大写意的奔放与内敛气度交融,造型生动稳健,格调浑穆沉雄,既含钧天广乐的宏阔,又藏妙趣横生的灵韵。
他艺术视野高远,早年深耕文物鉴赏,与各界专家研讨交流,积淀深厚学养;兼通诗文哲思,融中西美学于笔端,作品见情见境,藏画外之音。更得叶浅予等大师亲传,以湖南人特有的韧劲深耕艺坛,从连环画到巨幅创作,从设计到理论研究,多元实践铸就医术通才,其艺术魅力与深远影响,堪称当代画坛的标杆。
——周伟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