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南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总能看到一个背着相机、行色匆匆的身影。那是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山脊的影子”--陆显中。二十年来,他跋涉数万公里,用镜头深情记录着隆回大地上两项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绚丽的花瑶文化和古朴生动的滩头木版年画。他的镜头穿透云雾与时光,以影像为梭,编织起理解与共情的文化之桥。
镜头下的花瑶魂:凝固文化韧性与生命礼赞
“我最早是在八十年代接触摄影,后来深受纪实摄影家老后先生的影响,开始用镜头记录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瑰宝。”陆显中回忆道。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在2014年那个寒冷的初春,冒着风雪走进了被冰雪封锁的花瑶小托村。
在那里,他用镜头捕捉了沈知知的婚礼。瑶族新娘在冰天雪地中身着盛装,鲜艳夺目的挑花嫁衣与天地素白形成震撼对比。快门声中,不仅记录下了“拦门酒”、“打泥巴”等独特婚俗,更凝固了花瑶人对生命与爱情的炽热礼赞。“那一刻,寒冷似乎被他们的热情融化了,”陆显中回忆道,“镜头后的我,感受到一种穿透风雪的文化韧性。”
此后,他的足迹深入茅坳、老屋场等最偏远的瑶寨。在记录花瑶日常生活的行走中,镜头温柔地对准了刘淑巧、奉雯妹、奉苗妹这些普通瑶家女子的日常劳作与灿烂笑容,捕捉了生活最本真的纹路。
(图为草药师奉团妹讲解她的婚帕 陆显中供图)
他追踪雪峰山深处的草药智慧,寻访奉荷花、沈芙蓉等草药师。最令他动容的是与沈来妹老人的相遇。2016年,他记录下这位老药师采药、炮制的珍贵画面。几年后老人隐退,那些影像便成了不可复制的“活的药典”。
而当老屋场组的草药师奉团妹离世,他怀着敬畏之心,用庄重的影像记录了那场融合了古老仪轨与现代哀思的葬礼,为花瑶的生命观留下了深刻注脚。十年间,婚丧嫁娶、节庆“讨念拜”、挑花技艺、草药传承……花瑶文化的呼吸与脉动,在他的镜头下汇聚成一部动态的民族志。
古版寻踪:滩头年画的复兴之路
镜头从瑶山转向滩头古镇。在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忠良美”曾是清代至民国初期规模最大的年画作坊。据史料记载,滩头年画鼎盛时拥有108家作坊、2000多名工匠,年产量高达3000万张,产品远销东南亚。然而,随着战乱与社会变迁,忠良美在民国后期逐渐消失,技艺几近断层。作为第五代传承人,陆显中的复兴之路始于一场“历史拼图”。他通过族谱考据与民间走访,梳理出年画史的曲折脉络:从民国作坊到集体化时代,技艺被拆解分散,古版流落乡间,再返回集体企业,到最近进行文字的收集整理,绕了一大圈才把“忠良美”古版重新收回。
(图为“忠良美”滩头年画 陆显中供图)
“年画是把历史说出来的艺术。”陆显中说到,其岳父是明国出生的年画家,受到他的鼓舞,他开始重新恢复年画品牌,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唤醒古版神韵:用古版刻画,力求复现其原始气韵;重拾草木本色:摒弃化学颜料,大量运用传统植物颜料,重现其百年不褪的朴实绚丽;恪守印绘古法:坚守木板水印的层次与手绘点睛的灵动;破壁技艺传承:打破过去一人专精一序的局限,自身钻研全流程并培养通才徒弟,激活古版生命力。陆显中凝望着满室年画,指尖抚过斑驳木版--传承在此刻有了温度。他以刀为篙,溯时光长河而上,将千年魂脉渡向今朝。躬身刻印间,古版化作轻舟,载着草木丹青破浪而行。终见得年画漫过岁月滩头,如一脉春水,流向更远的岸。
(图为陆显中制作“忠良美”滩头年画 陆显中供图)
(图为陆显中与老师傅一起制作“忠良美”滩头年画 陆显中供图)
拍摄哲学:信任与本真的平衡
“摄影能非常好地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很客观很形象。”陆显中摩挲着手中的相机说道,摄影是最直接的记录方式,它能凝固瞬间,也能传递情感。二十年来,这台相机不仅记录着花瑶的婚丧嫁娶、滩头年画的起稿刻版,更见证着他在“文化记录者”与“外来闯入者”之间的微妙平衡。
(图为陆显中深入山区探访 陆显中供图)
在花瑶山寨,陆显中总要先花上三五天时间,和老乡们一起劈柴烧饭,等相机的存在变得不再突兀,才开始拍摄。“好的纪实摄影不是掠夺式的采集,而是建立信任后的自然流露。在与村民熟悉后,能让我更自由地融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拍摄哲学。2016年拍摄老药师沈来妹时,他先跟着上山采药三个月,直到老人主动说:“今天这个炮制手法,你该拍下来。”
这种克制与等待,让他的照片呈现出难得的本真。花瑶新娘低头绣花时睫毛的颤动,年画艺人雕版时手腕肌肉的紧绷,这些稍纵即逝的真实细节,都在他的镜头下获得永恒。“照片不会说谎,”陆显中说,“但它需要我们放下猎奇的心态,用平等的视角去观察。”
(图为陆显中在花瑶古寨留念 陆显中供图)
在滩头年画作坊,有位老师傅起初对拍摄很抵触。陆显中连续七天安静地坐在角落,最终拍下了老师傅完成雕刻长舒一口气的瞬间。“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见过太多人来了就指挥摆姿势,拍完就走。”这张没有刻意构图却充满温度的照片,如今挂在当地非遗馆的入口处。
真正的记录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双向的馈赠。陆显中调出一张照片:几位花瑶老人围坐着,正在看他之前拍摄的影像,有人指着画面开怀大笑,有人伸手轻抚屏幕上已故亲人的面容。这样的场景或许正是对“摄影作为文化桥梁”最好的诠释。
传承之困:寻觅同行者的孤独守望
暮光斜照,陆显中伫立在他那方被岁月填满的房间。古旧的雕版垒成沉默的墙垣;陶钵中的植物颜料沉淀着时光的重量;花瑶银饰上的图腾映照着历史的深邃。而最深的沟壑,刻在传承的路上。寻人,是他心头最深的凿痕。刻刀寂寞,梨木无言。少年们的脚步奔向山外的喧嚣,偶有叩门者,多在漫长孤寂的刻痕与古艺的幽深前悄然离去。这濒危的技艺和文化,缺一位能共担星火的同行者,更缺一群愿在青葱岁月里俯身拾取刻刀的后来人。方寸之地,亦是困局。不大的空间里,挤着数百块沉睡的瑰宝,也挤着他清贫的坚守。局促的空间,缚住了施展的拳脚,更成了留住人烟的藩篱。
而最沉的,是那无声的精神重轭。每一刀落下,都是对断层历史的艰难缝合;每一次回望,都深感文化传承的任重道远。他守着古老信仰,这份孤独的守望,需以何等坚韧的心力,才能抵住时光的消磨?晨霜悄然染上他的鬓角,而守望的路依然漫长。作坊里,唯有刻刀划过木纹的沙沙声,应和着千年技艺渐弱的脉搏。
暮色渐浓,陆显中工作室的灯光刺破了山间的昏暗。当最后一线余晖掠过墙角堆叠的古版,他指尖摩挲着新刻的凤穿牡丹纹样——雍容的传统花枝间,几何线条如溪流般蜿蜒穿行。“老手艺要唱新调,得先找到接棒人。”他凝视窗外追逐嬉闹的学童,眼底映着摇曳的灯芯。
破局之路:影像为舟,连接传统与现代
面对传承之困,陆显中正以影像为舟楫,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间开辟新航路。
近年来,陆显中与高校合作搭建实践基地,通过讲座分享、田野调研、纪录片摄制等多元形式,悄然唤醒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吸引青年回归故土,投身陆显中所践行的推广发展事业。他的镜头捕捉到这样的画面:花瑶绣娘奉苗妹的银针在经纬间翩跹起舞,六名大学生指尖绷紧绣框,山风携着松涛拂过他们专注的眉梢。“这不是民俗表演课,”他展示着跟拍视频,视频里染透靛蓝的年轻手指正捻动丝线,“当孩子的手指触到绣线温度,文化就活了。”
当陆显中的镜头从绣架移向直播设备,染坊的蓝与屏幕的光便在此时交汇。“新媒体不是魔术棒,”他点开百万播放的《年画诞生记》,弹幕里“求开班”的呼声如潮翻涌,“但能让深山的年画刀痕,刻进数字时代的脉搏。”墙角未完工的《龙凤呈祥》雕版旁,新设计的十二生肖文创口罩叠成小山。当直播间灯光亮起,他托起年画的手势如捧初生婴孩:“这笔金线要稳,心要像我们雪峰山的天池水,风再大也不起浪。”
当染蓝的指尖触到绣线温度,当直播间的弹幕叩响深山作坊,青年在乡土实践中获得的非遗体悟,正借新媒体之翼飞出雪峰山,将文化种子播向更远的春天。
(图为陆显中在滩头年画学术论坛上发言 陆显中供图)
“记录是为了唤醒,而唤醒是为了延续。” 陆显中说。站在山脊上,陆显中望着远处的村落,手中的相机依然在捕捉着时光的痕迹。二十年来的数万张照片,不仅是湘西南非遗文化的珍贵档案,更是一盏盏照亮推广之路、坚守之心的明灯。“只要还有人愿意看,这些文化就不会真正消失。”
在湘西南的山脊线上,那个"山脊的影子"仍在坚定前行,用光影守护着文化的根脉。
(潘箫晴 李佳雯 肖雨晴 杨博文 谌麟晢 韩磊 蒋菲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