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近年来峒中口岸的发展情况,同时探寻边境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7月14日,“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桂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暑期联合社会实践团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参观峒中边境大党委展厅,重走戍边路线。在峒中边境大党委展厅,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大党委的阵地统筹功能与近年发展成效。实践团成员走近承载着特殊意义的1314号界碑,成员们满怀崇敬之情,亲手擦拭界碑,尽管岁月留痕,但在民警与边民的共同守护下,界碑依然庄严醒目。
探访边境大党委展厅,解码党建引领边疆治理密码
实践团首站来到峒中边境大党委展厅,在民警的细致讲解下,系统了解了大党委在边疆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作为边境地区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峒中边境大党委通过构建 “阵地统筹、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凝聚了各方力量。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中了解到,展厅内还展示了大党委在推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方面的成果。通过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通过多年实践,大党委已累计推动解决边境治安、民生服务、跨境协作等各类问题数百件。在边境治安方面,通过整合军警民力量,建立了常态化巡逻防控机制,边境地区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民生服务上,协调各方资源,解决了边民饮水、用电、出行等难题,让边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在跨境协作领域,与越南相邻地区的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活动,促进了中越边境地区的友好往来与共同发展,成为边疆稳定与发展的“红色引擎”。
民警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峒中边境大党委党建情况。
走近1314号界碑,感悟边疆情怀与历史厚重
此次实践的重要一站,是探访具有特殊意义的1314号界碑。在界碑前,民警详细讲解了其历史背景:作为中越边境线上的重要标识,1314号界碑见证了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发展与友谊传承,“1314”的编号更被赋予“一生一世守护边疆”的寓意,成为边防人员与边民共同的精神象征。
尽管历经岁月侵蚀,界碑表面已留下痕迹,但在民警与边民的共同呵护下,始终保持着庄严整洁。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亲手为界碑擦拭灰尘,在一擦一拭中感受这份守护的重量。
“界碑的保护不仅是对物理标识的维护,更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民警介绍道,当地建立了常态化保护机制,定期对界碑进行检查、清洁和维护,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增强边民的保护意识,让守护界碑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实践团成员擦拭界碑。
重温入党誓词,凝聚青春担当力量
在1314号界碑附近的党性教育基地,实践团成员与民警一道,在黄韦娇同志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边境线上,既是对初心使命的回望,也是对未来担当的宣誓。
民警与实践团成员在黄韦娇同志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团在峒中口岸的合影留念,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成员们表示,通过实地探访,切实感受到峒中口岸的发展成就离不开边境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以及军警民的坚守奉献。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国情调研,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祖国建设,用青春力量助力壮美边疆发展。(李林军 谢基柱 孙佳雨)
实践团成员在峒中口岸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