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优先农村特色产业发展。2025年7月2日至4日,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乡产探寻”暑期实践调研团师生一行11人,前往益阳市沧水铺镇香炉山村开展为期三天的食用菌种植调研,通过政策宣讲、调查走访、现场座谈,从政策红利、产业优势、市场潜力以及环境评估等维度,深度调研分析菌菇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机遇,为当地菌类产业发展振兴注入新动力。

调研团成员与香炉山村部分村民合影
进入该村调研之前,实践团队通过前期了解得知,赫山区沧水铺镇香炉山村是当地最大的赤松茸等菌类种植基地,目前该村种植赤松茸等菌种80余亩,每亩产量预计达300斤,一年种植采摘四次,仅此一项年均增收近7万元,成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户致富的示范特色产业村。
实践团成员在村支部书记彭宗凡带领下,开展菌菇种植农户采访、政策宣讲、村干部与村民座谈,通过面对面交流,深度了解村民对菌菇产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需求愿景,着重介绍了党和政府对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呼吁村民积极开展菌类产业种植栽培技术创新,推动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经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与村民召开的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详细询问了菌类生产种植计划和市场销售情况,了解到部分农户产品面临销售渠道少、外销费用高等问题,团队成员向村民建议:可与省内当地餐饮业、农产品市场等部门合作,同时充分借鉴网络电商平台,加强产品的宣传推介与市场营销。“我们很感谢你们过来,大家也需要你们这些有知识有憧憬的学生伢仔。”参与座谈的村民普遍感到,大学生的参与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稻菇循环利用的新思路、新技术。

调研团成员在香炉山村开展政策技术宣讲

当地村民采摘食用菌菇场景

当地农村规模化种植食用菌菇现场
香炉山村食用菌就是乡村经济产业转型的生动案例,也是该村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辐射带动相关特色产业经济,助力农民增收与生态振兴“双赢”实践,使“菌菇经济”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调研过程中,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乡产探寻”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虚心向人民、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将知识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风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撰稿:杨祎婕 张清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