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6日,在张学习、张祺、何淑霞三位指导老师带领下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拨云寻道”青年突击队深入广东省湛江市沿海养殖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湛江农好养殖基地、海威集团等现代渔业企业,以青年智慧回应传统渔业转型需求,用科技创新助力粤西乡村振兴,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传统基地,感受转型之需
图为突击队员与湛江农好基地负责人交流。黎森宇供图
海风拂面,鱼塘波光粼粼。湛江农好水产科技养殖基地是突击队实践活动的首站。这个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基地采用无网箱池塘养殖模式,设有虾类、红瓜子鱼、石斑鱼等多品类养殖区域。
然而,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清洁难题令基地负责人颇为头疼。传统水泵排污效果有限,饲料残渣、鱼类粪便等浮沫需定时人工捞取,每个鱼塘人工清淤耗时数小时,作业效率低下,清洁成本居高不下。
突击队成员没有停留在岸边观察,而是挽起裤腿,深入池塘一线,亲身体验人工捞取池面浮沫的繁重劳动。烈日当头,队员们汗流浃背,认真记录着水质监测数据、清洁作业时长、人力成本投入等关键指标。“原来看起来简单的捞取作业,实际操作起来这么辛苦!”队员刘宪邦擦着额头的汗珠感慨道。
通过半天的实地体验,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养殖业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运用科技力量助力渔业现代化的决心。
图为突击队员体验传统清污作业。黎森宇供图
走进现代企业,见证科技力量
告别农好基地,突击队师生深入海威集团工厂化养殖基地。与传统池塘养殖不同,海威集团代表着现代渔业科技化发展的前沿方向,致力于构建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虾苗、海水鱼育种车间,队员们实地查看金鲳鱼、珍珠斑、军曹鱼等种苗培育情况,观摩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系统运行。集团在对虾育种领域已形成完整的南美白对虾种虾选育流程体系,不仅打破了进口依赖,还大幅降低了育苗成本,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准。
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突击队成员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智能化设备在育种、养殖、水质监测等环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现场讨论热烈。
图为突击队成员参观现代化育种车间。黎森宇供图
征战深海平台,展现青春智慧
实践活动的高潮出现在海威集团深海养殖平台“海威2号”。随着渔船破浪前行,远处的深海养殖平台如海上明珠般矗立在波涛之中。
海威集团海上作业负责人介绍了深海养殖的现实困难:一个网箱的清洗周期长达3-5天,清洗期间基本停产,经济损失每天高达数万元,而且潜水作业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随着队长李轩旭熟练操控,橙色的水下机器人缓缓沉入深蓝海水中。通过实时传输的高清画面,现场人员清晰看到了网箱在不同深度的真实状态:网衣上附着的藻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清晰可见,鱼群在网箱中自由游弋的画面震撼人心。
经过两个小时连续作业测试,智能采集系统从水面到海底10米深度立体扫描覆盖率达95%以上,消除人工观察主观误差90%。相比传统监测方式——潜水员下水观察耗时20-30分钟且存在安全风险、定期起网检测成本高昂,该技术方案展现出巨大优势。
图为水下机器人海试现场。黎森宇供图
深化产学合作,共绘振兴蓝图
通过7天深入实践,突击队全面掌握了湛江沿海养殖产业的技术痛点和发展需求,与当地渔民、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为后续产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指导教师张学习教授对此次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队员们不仅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深度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服务社会、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团队成员表示,将把此次活动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智能装备研发步伐,用科技创新助力渔业转型升级。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当青春智慧遇见蔚蓝产业,这场“机器人+渔业”的变革必将为广东“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的海洋注脚,为建设海洋强省贡献青春智慧和青年力量!
图为突击队成员合影。李轩旭供图
供稿人:陆善民、滕攀峰、麦霖蜚、郑启康、李轩旭、汤韩、肖文广、刘宪邦、熊思鹏、黎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