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长治这片深深浸润着太行精神的土地上,传统积极品质蕴含着丰富的心灵养分,而“坚韧”正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内核——它是太行山石缝中顽强扎根的翠竹,是古籍中“锲而不舍”的智慧箴言,更是申纪兰带领乡亲们“搬开石头通路”的坚定执着。面对当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不足的困境,这份流淌在本土文化中的坚韧力量,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独特养分。
在本次“三下乡”实践中,长治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心之旅A队紧扣“坚韧”这一主题,走进三所学校康园中学、长治市实验中学、长子一中的课堂。我们打破“念典故、记道理”的传统模式,巧妙运用竹石、蝴蝶、本土榜样等元素设计互动体验,旨在解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坚韧”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触摸、实际运用的成长力量?
这份调研实录,详尽记录了我们将太行竹、蝴蝶破茧、申纪兰故事等元素融入课堂实践的过程,也见证了“坚韧”如何在互动中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灵。透过这些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坚韧”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故事,而是成为应对挫折的具体方法、面对困境的思维方式时,才能真正融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藏在文化里的坚韧力量
传统积极品质中的“坚韧”,绝非“硬扛到底”的固执,而是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生存智慧。它蕴含于“竹石”的刚柔并济之中——既能在暴雨中弯腰卸力,又能在雨停后挺直腰杆;蕴含于“破茧成蝶”的蜕变之中——允许阵痛存在,却始终朝着飞翔的方向努力;更蕴含于长治本土的太行精神之中,正如申纪兰所言“困难像石头,搬开了就是路”,体现出务实与执着。
对中小学生而言,这种品质的价值尤为珍贵:它能助他们在考试失利时跳出“我不行”的自我否定,像竹子扎根般从“改一道错题”开始重新出发;能让他们在被嘲笑时理解“暂时的委屈是成长的茧”,像蝴蝶破茧般积蓄再次尝试的勇气。与单纯的心理疏导相比,传统品质中的坚韧更具文化认同感——当学生从太行竹、本土榜样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这份共鸣会将“抗挫折”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
长治医学院心之旅 A 队三下乡活动:三校实践——我们带“坚韧”走进课堂
心之旅A队的实践课程,围绕“坚韧”等核心主题,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活动,旨在让传统品质深入人心并生根发芽。
(一)康园中学:在互动体验中理解坚韧
康园中学的初中生面临着激烈的学业竞争,我们以“竹根与成长”为主题精心设计了课程。课堂一开始,我们展示了太行竹在石缝中扎根的图片——细密的根须在岩石间隙顽强蔓延,紧紧抓住土壤,尽管竹身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竹子能在石头缝里稳稳站立,依靠的是地下密密麻麻的根;我们在学习中面对难题时,每一次坚持攻克,就如同竹子多扎了一条根。”这个生动的比喻让学生们频频点头认同。
接下来的“我的成长竹”绘画环节,我们引导学生画出竹子的全貌,特别注重勾勒根系的细节,并在竹节上标注“学骑车摔了三次才学会”“数学题做了五遍才弄懂”等具体成长经历。一位女生指着自己画的竹根感慨道:“以前总认为考砸了就是‘失败’,但现在画完才发现,那些曾经难住我的题目,就像竹子的根须绕开的石头,绕过去、扎得更深,反而使我站得更稳。”在课后的“坚韧语录”征集活动中,“错题本是我的竹根”“每次被批评都是在长竹节”等句子纷纷写满纸张。
(二)长治市实验中学:用本土案例链接生活
市实验学校的课程围绕“坚韧不是硬扛,而是找方法”这一主题展开。我们播放了申纪兰带领村民应对旱灾的纪录片片段:镜头中,她挥舞着锄头奋力挖水渠,手上的血泡被布条紧紧裹住,却依然笑着说“挖通了渠,庄稼就有救了”。“申奶奶面临的困难远比我们大得多,但她毫不慌乱,一点一点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一引导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在“困境拆解”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在便签上写下诸如“与同学相处有矛盾”“作业太多做不完”等困扰,再参照“申纪兰挖渠”的思路,将问题拆解成“可以逐步解决的小事”。一位男生针对“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写道:“先观察他们聊什么(就像申奶奶观察地形),再试着说一句‘这个话题我也知道’(就像挖出第一锹土)。”课后反馈中,许多学生表示:“原来坚韧并非‘必须赢’,而是‘不放弃寻找解决办法’。”
(三)长子一中:以传统智慧指导成长规划
县里高中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课程特别强调“坚韧是长期主义”的理念。我们以“太行山区修梯田”这一本土实践为切入点:“山里人修梯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山脚开始,一块石头、一捧泥土地垒砌,一年修成几行,十年方能成规模。备考就如同修梯田,每天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垒筑‘田埂’。”这一解读促使学生们重新审视“坚持”的深刻意义。
在“三年扎根计划”环节中,学生们在时间轴上标注“高三目标”,再倒推“高二需突破的学科”和“本月需掌握的知识点”,遵循梯田“分层递进”的逻辑。一位男生在时间轴上写道:“目前物理大题总丢分,那就先从‘每天弄懂1个题型’做起,就像修梯田先要稳固脚下的土壤。”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都获赠一张“太行竹成长卡”,背面印着:“竹节是受过伤的地方,却最为坚韧。”
传统积极品质 “坚韧”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学生反馈
(一)坚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坚韧”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基因的精神力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多维度的积极影响:
帮助学生建立对“挫折”的新认知。青少年面对考试失利、人际冲突等困境时,容易陷入“一次失败即全盘否定自己”的思维。而“坚韧”能让他们像看待“竹子扎根绕开石头”那样,把挫折视为成长过程中需要跨越的障碍,而非对自身能力的否定,从而减少自我怀疑带来的负面情绪。
培育学生应对困境的“行动力”。当学生遇到长期困扰(如学业瓶颈、社交难题),缺乏坚韧品质时容易陷入“等待改变”的被动状态。“坚韧”通过“申纪兰挖渠式”的拆解思维,让他们学会把大困难拆成“可分步完成的小事”,在“做一点、再做一点”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信心,从“想改变”转向“能改变”。
塑造学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青春期学生常因“不够优秀”而焦虑,“坚韧”能帮他们重构价值判断标准——不再以“结果是否完美”定义自己,而以“是否坚持付出”肯定自我。就像竹子的价值不在于“从未被风吹弯”,而在于“弯后总能挺直”,学生能在持续努力的过程中获得内在认可,减少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
(二)学生反馈
课程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转变。“坚韧”这一传统品质,正悄然重塑他们应对困境的方式。
康园中学的学生表示:“以前考试失利时总想撕毁试卷,觉得自己彻底学不好了。如今翻开错题本,看着那些红叉,就像看到竹子根须绕开的石头——改一道错题,就像竹子多扎了一条根。上周数学考试又不理想,但我耐着性子把错题逐一重做,心里反而踏实了,不像以前那样慌了。”
市实验学校的女生分享道:“当感觉被小组排挤时,我曾躲在角落偷偷掉眼泪,觉得自己融不进去就是失败。但学了申奶奶挖水渠的故事后,我试着像她‘挖第一锹土’那样,先观察同学们聊的话题,再鼓起勇气插一句话。没想到真的慢慢融入了,原来坚韧不是硬扛着孤单,是找办法迈出那一小步。”
长子一中的男生在周记中写道:“过去认为‘坚韧’就是熬到深夜刷题,哪怕困得睁不开眼也硬撑,结果越学越烦躁,甚至想放弃。如今才明白,坚韧就像太行竹生长,要一节一节稳稳地长。我每天按计划弄懂一个知识点,不贪多、不熬夜,反而觉得学习没那么累了,成绩也稳了些。”
(三)反馈总结
学生的反馈清晰展现了“坚韧”品质如何从课堂认知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心理支撑,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 学业挫折中的认知重构
康园中学学生从“撕试卷”到“重做错题”的转变,印证了“坚韧”能帮助青少年跳出“一次失败即全盘否定”的思维。他们将考试失利视为“竹子绕开石头”的必经过程,在主动解决问题中获得心理笃定感,这种认知调整有效缓解了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
2. 人际困境中的行动突破
市实验学校女生从“被动承受孤单”到“主动融入小组”的经历,体现了“坚韧”对社交能力的正向影响。她将申纪兰“挖渠”的智慧转化为“先观察再开口”的具体行动,证明坚韧并非“硬扛孤独”,而是“灵活寻找出路”,这种转变让青少年在人际互动中更具主动性。
3. 高压状态下的节奏调节
长子一中男生对“坚韧”的理解从“熬夜硬撑”到“循序渐进”,凸显了传统品质对学习状态的调节作用。如同太行竹“一节一节稳扎稳打”,他在“每日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找到了可持续的节奏,减少了升学压力带来的倦怠感,实现了心理状态的平衡。
当“坚韧”跳出书本语境,真正嵌入青少年的学业、人际与成长节奏中,便从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心灵工具。它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扛住困难”,更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困难共处、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支点”——这种能力的培育,正是传统积极品质对当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珍贵的馈赠。
推动传统积极品质 “坚韧”,助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构建“阶梯式”课程内容体系
1. 小学阶段:以“自然现象观察”为核心,通过种植耐旱植物、观察昆虫蜕变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坚韧是持续生长的过程”,避免抽象说教。
2. 初中阶段:聚焦“生活场景应用”,设计“校园困境应对手册”,将“竹子扎根”转化为“被嘲笑时如何自我鼓励”,将“申纪兰挖渠”转化为“小组合作冲突的分步解决法”,使坚韧与日常困扰直接关联。
3. 高中阶段:侧重“人生规划融合”,结合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将“长期坚韧”融入职业理想——例如,想成为医生的学生,运用“愚公移山”思维拆解“需掌握的知识点、需锻炼的沟通能力”,使坚韧成为追梦的“方法论”。
(二)开发“本土化”教育资源库
1. 整理“身边的坚韧故事”:走访社区老人、非遗传承人、基层工作者,记录他们“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真实经历(如手艺人“反复练习修复技艺”、乡村教师“步行家访坚持十年”),制作成短视频或绘本,让学生感受到“坚韧不是历史典故,而是普通人的生活选择”。
2. 设计“地域符号教具”:利用太行山区的竹根、梯田石块、老农具等素材,制作“坚韧体验盒”——通过触摸竹根的粗糙纹理理解“扎根的力量”,用石块搭建“微型梯田”体会“分步完成的智慧”,使抽象品质变得可感可触。
(三)建立“全场景”培育机制
1. 校园层面:打造“坚韧成长角”,展示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记录”(如航模失败的修改笔记、社团活动的策划草稿),定期举办“我的坚韧时刻”分享会,使“不完美的坚持”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2. 家庭层面:通过“家长课堂”传递“坚韧培育的正确方式”,如避免说“这点事都做不好”,改为“你这次比上次多试了两次,这就是进步”;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长期小目标”(如养一盆需要耐心照顾的植物),在亲子互动中践行坚韧。
3. 社会层面:联动本地企业、公益组织,提供“微实践”机会——如参与社区“旧物改造”项目(体会“反复调整的坚韧”)、跟踪报道本地农作物生长(感受“自然中的坚韧力量”),让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深化认知。
(四)提升教师“品质转化”能力
1. 开展“双师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与本土文化研究者共同授课,帮助教师掌握“坚韧品质的心理学原理”(如小步进步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和“本土素材的转化方法”(如如何用太行精神设计心理活动),避免课程流于“讲励志故事”。
2. 建立“实践案例库”:收集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坚韧教育小策略”(如用“竹节贴纸”记录学生的进步、用“申纪兰语录”回应学生的退缩情绪),通过定期教研交流推广,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后记
回望心之旅A队的三下乡实践,“坚韧”这一传统积极品质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堪称一场“从文化认知到生命实践”的深刻转变。从康园中学学生笔下那缠绕石块的竹根,到长子一中时间轴上明确的月度目标,我们见证“坚韧”已不再是古籍中泛黄的文字,而是转化为学生航模试飞失败后的修改笔记、转学后主动融入的努力、方案被驳回时的拆解重构——它隐匿于每一个“再试一次”的决定中,每一个“不逃避”的瞬间里。
这场实践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心育的核心并非培养“永不跌倒的超人”,而是培育“跌倒后能自己站起的普通人”。“坚韧”正是一种朴素却强大的力量——它不苛求学生完美无缺,却教会他们在有缺陷时依然勇往直前;它不承诺一路坦途,却赋予他们在崎岖中探寻路径的智慧。
未来,当“太行竹的扎根”“申纪兰的挖渠”这些本土记忆持续滋养课堂,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守护“坚韧生长”的土壤,我们坚信,新一代青少年将带着这份从文化深处汲取的力量,在人生的风雨中既能坦然承认脆弱,更能积蓄力量,成长为“历经打磨而愈发从容”的生命个体。而这,正是传统积极品质赋予当代心灵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心育最动人的风采。
贾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