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台州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团队一行七人赴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开展专项调研。此次调研以“生态修复与文化再生”为主题,旨在探究工业遗址转型文化地标的实践路径,为长三角地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参考样本。
一、从工业伤疤到文化圣地的蝶变之路
牛首山因东西双峰似牛角得名,历史上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的“牛首烟岚”所在地。然而,上世纪中叶的铁矿开采导致西峰山体严重损毁,形成深达88米的矿坑,生态与人文价值几近湮灭。2011年启动的修复工程以“补天阙”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修补”双轮驱动,将废弃矿坑转化为承载佛顶骨舍利供奉的佛顶宫,创造性地实现了“藏地宫、现双塔”的历史意象。
调研发现,牛首山的重生绝非简单的景观再造。其核心建筑佛顶宫采用“大穹顶覆盖小穹顶”的设计,既暗合佛教“莲花托珍宝”的意象,又通过6万吨钢材构建出地下九层的立体空间,获评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与詹天佑奖双料殊荣。这种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文化符号深度融合的实践,为工业遗址改造提供了范式。
二、文旅融合的创新密码:科技赋能与体验升级
在佛顶宫地下六层的敦煌特展现场,团队体验了“数字敦煌”的震撼魅力。1:1复刻的莫高窟第57窟(美人窟)与第328窟,通过三维雕刻与高保真微喷技术,将千年壁画的色彩与肌理精准还原。更令人惊叹的是,游客可通过VR设备“登临”非开放洞窟第285窟,沉浸式参与壁画故事演绎,这种“科技+艺术”的呈现方式,使文化传播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金陵小城燕集里的夜游项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建筑大师俞宗翘设计的文心馆,以原木柱身与粉黛墙面再现六朝美学,配合动态灯光秀,将《世说新语》中的雅韵浓缩于亭台楼阁之间。数据显示,牛首山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5.2小时,远超南京景区均值,重游率更达38%,这印证了“体验经济”在文旅融合中的关键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思考
尽管牛首山在文旅融合上成效显著,但调研中仍发现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一,客流量激增带来的管理压力——2025年五一假期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成为长期课题。其二,部分商业行为对文化氛围的消解,如景区周边存在的“黑旅拍”现象,存在破坏文物与公共秩序的风险。
对此,团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游客分流;二是加强文化IP的深度开发,将“春牛首”民俗与现代节庆结合,形成差异化的文化体验;三是探索“社区参与”模式,借鉴世凹桃源民宿业主的经验,让在地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而非旁观者。
四、历史褶皱中的文明回响
在岳飞抗金故垒遗址前,团队成员触摸着赤褐色的垒石,仿佛能听见九百年前的金戈铁马。据《宋史》记载,岳飞曾在此设伏大败金兀术,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与牛首山的地理形胜相互印证。而郑和墓冢的存在,又将陆上文明与海洋文明巧妙勾连,揭示出牛首山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独特价值。
这种时空交织的文化特质,恰是牛首山最珍贵的遗产。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梵音,到当代数字艺术的光影,牛首山始终在文明传承中寻找着创新表达。正如南京大学李晓愚教授所言:“牛首烟岚的重现,不仅是生态的复原,更是文化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暮色中的牛首山,佛顶宫的鎏金穹顶在夕阳下闪耀。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当代智慧激活其内在生命力。当工业遗迹转化为文化地标,当生态修复邂逅科技赋能,牛首山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文明在传承中生长,在创新中永恒。(台州学院 方一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