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探索AI时代应用型院校外语专业内涵发展的新路径

2025-08-10 15:02:49   来源:中华网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郑媛媛 赵晓临 梁中贤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并行的新时代,民办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拓展教育供给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上外贤达学院”)外语学院二十年磨一剑,根据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坚持探索“外语+”的更多可能。基于应用技术类学院的定位以及年来课程体系和招生市场的变化,外语学院从学科视角抓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从培养方案做起、基于学生出口设计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发展路径。结合贤达的重点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循序精进,逐步实现了在学科统领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语专业实验班、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的系统特色举措,以实际改革串联起“课堂教学-企业实训-职业发展”全过程。

1.从校友发展反思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部分院校仍存在“外语技能即就业能力”的误区,忽视语言与综合素养、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关系。主要误解有三:其一,我是外语专业学生,所以工作岗位要具有外语属;其二,我是外语教师,在校时这么学的,现在仍然如此教;其三,学生学完了课本、考过了四八级,应该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上述误解导致了应用型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上外贤达学院外语专业校友的职业发展追踪,外语学院在育人理念上逐步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变。首先,外语不是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唯一职业资本,而应成为其跨领域发展的基础能力。其次,外语教学不再是传统语言文学专业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再次,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再拘泥于校园,而是与企业相融的“一场连续化学反应”,在“学—实践—再学”的循环中不断巩固与提升。

基于对校友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我们结出五类典型职业路径,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具体参照:1)新媒体+外语型:数字传播领域人才。毕业生具备出色的外语表达能力,同时掌握新媒体写作、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等技能。2)外语+教育型: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领域人才。毕业生不仅语言功底扎实,还对教育行业有深刻理解。3)外语+文化型:中外语言文化服务领域人才。毕业生具备语言优势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结合,服务中外文化交流项目或机构。4)外语+国际贸易型:合资或外资企业商贸人才。毕业生外语优势对接商贸实务,在外贸企业从事跟单、业务拓展、区域项目等。5)外语+创新创业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创始人。毕业生利用外语优势,创办与跨境电商、跨国商务咨询、国际旅游、语言文化服务等相关的中小型公司。

上外贤达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发展路径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实践课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下设两个方向,如英语专业设“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和“数字人文”、西班牙语设“数字文旅”和“国际贸易”、法语设“数字营销”和“翻译”等,每个专业方向提供10-12学分的方向课程,并设置与方向课程配套实施的实践教学课程板块。同时,九个专业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世界文明史、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为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打牢基础。

2.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专业发展格局

民办院校应立足资源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上外贤达学院外语学院明确学院定位,即“坚持学科统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建设多语种教学、专业特色明显的外国语学院”,凝练了中华文化译介(翻译)、国际理解与跨文化能力发展研究(对比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语言数据与智慧教学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三大学科方向,旨在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下,探索外语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形成“9+2+1”架构,即9个语种本科专业,每个专业设置数字化和国际化2个方向,共18个方向。多语种支撑1个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点培育项目。深化“外语+数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紧密契合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经济发展对语言服务的新需求,为学生搭建了通向多元行业的能力桥梁,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兼顾基础与特色,既提升了学科厚度,也强化了专业对接社会需求的广度。特别是2021年获批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点提早培育项目,标志着学科建设取得突破进展

3.深化“外语+”实验班:探索产教研用建设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核心环节。上外贤达学院实施了“反向设计”课程开发模式:首先分析目标岗位能力需求,然后确定毕业要求,最后设计课程模块。外语学院在2025年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联合设立了两个实验班,推进项目化、化、实训化教学模式。

智能翻译实验班是与智能科技公司共建的翻译专业,实验班实行“+项目”的课程体系,根据翻译市场前沿动态和外语教学需求,双方合作课程讲授和研发多语种课程同时进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机器翻译原理及技术概览、人工智能的数字基础、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大语言模型翻译技术等理论课,将当今大模型、大数据与翻译的关系融于系列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主流机器翻译实践、AI辅助翻译工具实操、英语笔译智能实训测评系统、区域国别研究信息项目运用等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类AI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国际商务日语实验班是日语专业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一个方向实验班,开创了“行业定制”培养模式,定制课程包含半导体材料文献阅读与翻译(汉日对照)、材料贸易函电实务(汉日对照)、材料贸易合同实务(汉日对照)等特色课程,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制造业企业场景,为国家培养制造业企业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

外语夯基、理论赋思、实践强用的课程体系,缩短学生职场适应周期,使学生毕业即能胜任语言服务本地化的新兴岗位,进入翻译公司、外贸企业、跨国公司等从事翻译、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工作,推动外语人才从通识培养向行业应用转型。

4.强化实践育人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语言能力的内化需要在真实语境中反复锤炼。学院在学术交流、文化沟通、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上构建了六类第二课堂品牌,统筹规划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与成长路径。

在学术交流维度,设立“Glocal Pai全球公民社区”,通过青年峰会、模拟联合国等项目,提升学生国际事务表达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文化沟通维度,通过《巴别塔》多语种校园期刊、外语角、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大赛等形式,加强多语种语言培训,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切适度。在社会服务维度,组织参与世博会、崇明国际赛事、“我在生态岛看世界”等志愿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志愿者精神

服务社会是第二课堂的目标,其项目运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培养了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上外贤达学院长期开展有组织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外语学院学生参与世博会、崇明国际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年均100人次。在上海东滩实验学校开展的“我在生态岛看世界”和在崇明陈家镇小学实施的“大手牵小手”等志愿者活动中,实施了“项目制”管理模式,即教师工作室负责发放项目要求并培训学生团队,学生自主组队申报,获批学生团队从方案设计、内容编制到项目执行全程主导,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组织、沟通等多项能力。

5.深化国际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与发展空间

国际化是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学校实施“三层三类”国际化战略:合作层次上,重点拓展世界前200强高校(占比从20%提升至53.8%);合作类型上,发展学分互认、本硕连读、双学位等多元项目;合作内容上,推进课程共建、师资交流、科研合作深度融合。

目前,我们与15个国家的68所知名高校合作了37个学分互认项目、19个本硕连读项目、22个校际交流项目、1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每年约有15%的毕业生赴海外名校继续深造,外语学院三年共有170余人次成功申请境外硕士项目,覆盖翻译、教育、传播等多个方向。

此外,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教材、开发“外语+专业”课程、实施大学外语改革等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国际学兴趣与跨文化胜任力,推动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良循环。

6.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学科研融合共同体

教师队伍建设是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外语学院实施“引育并举”策略,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博士人才,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另一方面打造“跨语种教科研”,如“中英日朝”“中英法德”“中英阿西”读书会等,推动有组织教学研讨、学术分享、课题协同等,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目前,外语学院共有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2%为高级职称教师,65%具有海外学或工作背景。三年,教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SCI/CSSCI收录论文53篇,出版教材与专(译)著60余部,教材22部,发明专利1项。

科研成果又反哺教学,形成良循环。学院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教学成果项目20项。学生在国家级外语竞赛中累计获奖282项,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这些成绩印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结语:加快“三个转向”,深化外语专业内涵建设

上外贤达学院的探索可以结为三个转向。在理念上,从语言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养培育;在路径上,从单一语言学科转向复合交叉融合;在评价上,从学术导向转向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随着人工智能与国际格局深刻变革,外语学科需要持续深化“新文科”建设,构建更具韧和开放的育人模式,坚持培养兼具中华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