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结合福建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福州工商学院“泉力以赴,海阔青耘时”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漳州市开展“向海强国”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调研沿海龙头海洋产业,探究海洋经济产业链,收集并分析了一手数据,掌握了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团队成员走访企业、考察养殖基地,并与养殖户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市场需求,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提出创新性发展建议,助力漳州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图为实践队在海洋局与海洋局股长开展座谈
(一)冷链车间里的“鲜度保卫战”:青春眼中的工业蜕变
“刚进车间就得裹紧外套,冷气里都带着海产的清鲜!”队员丁景茹在日志里记下初入车间的感受。清晨,实践队走进兴港水产加工车间,室外暑热被低温隔绝,流水线上的景象让人驻足:牡蛎有序移动,工人们戴防滑手套分拣、清洗,每道工序都标注精准操作时间,连水流大小都有规范。
图为“泉力以赴,海阔青耘时”实践队在兴港水产厂房调研照片
沿流水线前行,自动化包装机将海鲜分装成标准规格,金属探测器仔细扫描。“冷冻制品发往全国二十多省市,三成出口日韩、东南亚。”吴晓娟老师指着仓库集装箱说,这条冷链线年加工数千吨,让“诏安海味”走得更远,更带动200多村民“家门口就业”。包装车间里,阿姨们麻利贴标:“不用外出打工,守着大海挣钱,日子踏实!”她的笑容让队员们读懂产业背后的民生温度。
低温挡不住热情,队员们边看边记:“现代工业不是冰冷机器,是‘靠海吃海’的底气。”这场“鲜度保卫战”,他们看到的是传统渔业在技术赋能下的新生。
图为实践队在兴港水产加工车间调研照片
(二)从港口到餐桌的“信任纽带”:破晓时分的渔业观察
“凌晨三点出海,这时的鱼最肥!”破晓,诏安渔港码头已热闹起来。实践队随渔民大叔登上刚靠岸的渔船,甲板上鱼货堆成小山,鱼尾巴还在轻跳,带着大海的微凉。陈大叔掀开泛黄的捕捞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出海时间、捕捞量:“兴港公司按这个算收购价,我们按标准捕捞,他们保价收购,心里踏实。”
图为实践队在兴港水产加工车间调研照片
“我们和渔民签了‘最低保护价+优质优价’协议,禁捕幼鱼,鼓励生态作业。”采购部负责人介绍,这种订单渔业已推行五年,合作120多户渔民,覆盖3个乡镇渔港。
兴港原料保障基地里,标准化暂养池通过水循环保持活鲜活力。“捕捞到加工不超6小时,这是鲜度承诺。”负责人指着监控系统说,渔船装了定位终端,可实时掌握作业海域。从港口到车间,这条信任与规范编织的产业链,让渔民与企业成了“海洋合伙人”。
图为实践队在兴港水产自主码头调研照片
(三)小牡蛎里的“富民密码”:滩涂之上的产业探访
“牡蛎壳纹路藏着诏安海韵故事!”7月30日,牡蛎协会展示厅里,牡蛎协会秘书小孔老师拿起牡蛎讲述百年养殖史。墙上老照片里,祖辈踩滩涂插蛎苗的场景,与如今标准化养殖基地形成对比,诉说“诏安牡蛎”从滩涂小鲜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蜕变。
图为实践队聆听牡蛎协会的发展历程
实践队了解到,诏安牡蛎养殖始于清代,咸淡水交汇让肉质肥美,但散户养殖、无序竞争曾制约发展。“2023年5月协会成立后,先定标准、统品牌。”小孔老师指着地理标志证书说,现在苗种、养殖、采收全有规范,养殖损失率也大大降低。牡蛎协会还帮助自主养殖的养殖户拉来低利息的贷款投资,有利于鼓励和帮扶当地养殖事业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在牡蛎协会对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小牡蛎”成富民“大产业”。养殖区栈桥上,牡蛎笼随波荡漾,小孔老师说:“既要养得好,更要让海一直能养出好牡蛎。”队员丁景茹记下:“富民密码是规范、文化,更是对海洋的敬畏。”
(四)蓝色梦想里的青年印记:实践中的成长与思考
“‘海洋强国’不是抽象口号,是渔民船头的灯、车间流水线、滩涂养殖笼,“蓝色粮仓”是餐桌保障,是经济引擎,更是精神家园。”实践队队长陈桐灵的感慨道出心声。在诏安,他们清晨随船出海,在车间记录工序,听渔民讲变迁,这些场景让“蓝色粮仓”有了具体模样。
图为“泉力以赴,海阔青耘时”实践队在兴港水产公司的合照
离别前,实践队在兴港厂区合影,身后发往外地的冷链集装箱缓缓驶出。海风带着牡蛎鲜甜与渔获清腥,这是诏安湾的味道,更是蓝色经济生长的味道。调研日志写满厚厚几页,字里行间有车间寒气、渔港喧嚣、滩涂泥泞,更有渔民笑容、产业活力、发展希望。
图为“泉力以赴,海阔青耘时”实践队在生蚝基地取景路上
暮色染红诏安湾,队员们知道,此行打开的不仅是认知海洋的窗口,更是青年参与强国建设的起点。向海图强路上,青年的实践与观察,终将成为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陈桐灵 丁景茹 蔡景妍 叶东琳 卢雅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