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技艺的斑斓色彩邂逅童声朗朗的普通话,当智能手机的镜头定格彝族老人慈祥的笑靥,当调研的脚步丈量广袤草原的发展脉搏——这个暑期,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正以青春之名,在三地乡村绘就了一幅“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从天津融合社区的暑期课堂,到四川凉山的田间地头与彝家院落,再到内蒙古草原的牧区深处,志愿者们用语言架桥、以行动赋能,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各项实践活动展开得如火如荼。
天津:非遗坊里,童声说普话串邻里
图1服务队与社区儿童互动 高贺丽 供图
在天津市的一个新型融合社区,服务队别出心裁地开设了非遗推普夏令营。针对社区内来自不同村落、方言背景各异的儿童,志愿者们巧妙地将普通话教学融入漆扇绘制、拓印技艺、蜡染体验等传统文化活动中。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一边动手体验颜料调制、纹样设计、布料浸染等操作,一边用普通话交流创作想法。“老师,我的扇子想画一只蝴蝶!”“这个蜡染的花纹像不像我们社区的标志?”在充满乐趣的动手实践中,“不敢说”的羞涩悄然褪去,“主动说”“规范说”成为课堂主旋律。夏令营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更通过共同创作促进了新社区儿童间的交流融合,让“规范音”成为新邻里情感的“粘合剂”。
四川:葡萄园畔,普话赋商韵暖彝乡
图2服务队在葡萄园采摘 邓世钦 供图
深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服务队的实践坚持“线上”与“线下”并重、“技能”与“温情”交融。团队走进当地的“阳光玫瑰”葡萄园,深化 “普通话+电商技能”赋能行动。志愿者们聚焦直播实操痛点,为果农提供更精准的话术打磨、互动技巧提升和突发情况应对训练,同时协助优化直播间布置,助力彝族老乡用更流利、更自信的普通话,将“大凉山甜蜜”传递到更广阔的市场。
图3 服务队为彝族老人公益摄影 邓世钦 供图
服务队同步发起公益摄影行动,志愿者们携带设备,走村串寨,为百余位彝族高龄老人拍摄肖像照和生活照。拍摄中,志愿者用普通话与老人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记录他们的心愿。当一张张精心打印、装框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时,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便是对青春志愿最真挚的礼赞。这项活动不仅定格了温情瞬间,更以深入彝寨的实践,通过语言传递尊老敬老美德,是一次生动的推普行动。
蒙古:林舍檐下,双语教普话连发展
图4服务队与村民对话 高贺丽 供图
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林区城市牙克石市,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奔波于林区农户、合作社与镇政府之间。针对当地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普通话基础薄弱的情况,服务队开展“蒙汉双语入户推普”活动。志愿者带着简易教材和生活常用语卡片,走进林区农家院落,耐心地一字一句教村民们用普通话问候、表达基本需求,让语言关怀真正“到家”。
此外,团队与当地合作社合作,开展“推普+林区生态旅游”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旅游接待常用语,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当地特色,课程融入了林俗文化讲解、森林防火宣传用语等内容,既提升了村民的语言能力,又助力了森林防火知识普及、林俗文化传承等公共事务,实现了语言赋能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截至目前,“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已累计服务超600小时,直接惠及天津社区儿童、四川彝族果农与老人及内蒙古林区群众群众数百人次。天津的“非遗推普夏令营”点燃了社区儿童的语言自信与文化兴趣;四川的“电商助农+公益摄影”组合拳,既切实助力产业发展,又传递了社会温情;内蒙古的“入户送教”与“推普+林区生态旅游”培训,不仅解决了林户的实际需求,更为未来精准服务奠定了基石。
从津沽故里到凉山深处,从北疆林场到巴蜀大地,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以语言为纽带串联起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民生福祉。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播撒推普种子,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融中搭建情感桥梁。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秉持“志同协往”的精神,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青春力量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供稿来源:天津科技大学 高贺丽 薛安琪 邓世钦 周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