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索县尼玛林寺的莲师节日与金刚法舞:宁玛派的密法现证

2025-08-08 09:40:26   来源:太阳信息网

在西藏那曲索县加勤乡,尼玛林寺的金顶在云雾的笼罩下,更显庄严肃穆。这座由伏藏大师尼玛扎巴活佛创建的宁玛派寺院,与活佛亲手建立的恰如寺同源一脉——作为尼玛扎巴弘法生涯中创建的众多寺院之一,恰如寺因是其驻锡地而居核心,成为其余各寺在宗教仪轨与文化传承上的范本与依托。尼玛林寺的金刚舞,便在这样的脉络中延续与发展。每年藏历六月初十启幕的这一仪轨,从清晨到日暮,早已超越“表演”的形式——它是宁玛派“以舞为修、以境为证”的密法实践,每一个转身、每一次鼓点,都循着莲花生大师留下的伏藏仪轨,将“大圆满”的空性智慧,从文字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

IMG_1930.jpeg

一、宁玛派金刚舞的“伏藏基因”与传承脉络

宁玛派(“旧派”)的金刚舞,与“伏藏”传承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莲花生大师入藏时,为防止教法隐没,将密法以“伏藏”形式藏于山岩、湖泊或虚空,授记后世“伏藏师”开启。尼玛林寺的金刚舞仪轨,便源自尼玛扎巴活佛所传续的伏藏教法体系,其核心依据为《莲师金刚舞仪轨》——这部承载伏藏智慧的经文,以“舞即坛城,身即本尊”为核心准则,至今仍是法会的根本遵循,其要义在于“让沉睡的伏藏教法在身体中苏醒”。

da13310596409c144369eafb8e5c15c3.jpeg

依托于与恰如寺“同源一脉、核心引领”的关联,尼玛林寺的金刚舞传承深植于这一体系的传统根基。文革结束后,这一中断的仪轨于1993年左右启动恢复:寺院特邀恰如寺的僧人前来传授仪轨技艺,经过一年的研习与实践,至1994年逐步确立固定的仪轨体系,此后每年如期在莲师节上演,成为寺院延续伏藏教法的重要载体。

IMG_1925.jpeg

与其他教派相比,宁玛派金刚舞更强调“上师相应法”。舞者需提前七日在经堂闭关,每日诵念《莲师七句祈请文》千遍,直至观想中“自身与莲师无二无别”,方能着上舞衣。这种“先证后舞”的传统,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意密观想”的外显:黑帽咒师的“三步一跨”,是观想“莲师踏破轮回关隘”;空行母的“展翅旋身”,是再现“智慧空行从铜色山降临”。正如宁玛派大德所言:“宁玛的舞,是伏藏在骨骼里的咒语。”

IMG_1945.jpeg

二、莲师节金刚舞的“三密相应”实践与众人合力

藏历六月初十的金刚舞,是宁玛派“身语意三密相应”的完整呈现。这一天的法会从凌晨天未亮便启幕,前后共上演十几场仪轨,每场之间因舞者需更换对应不同本尊的服饰与面具而短暂停留——从“黑帽咒师仪轨”转至“空行母仪轨”时,舞者褪去象征“降伏烦恼”的黑色法衣,换上绣有“智慧种子字”的彩裙,面具也从忿怒尊相换为寂静尊相。信众或绕寺转经,在转经筒的嗡鸣声中延续祈福;或到寺院周边的草坪上稍作歇息,三五成群地分享带来的酥油茶与糌粑,空气中弥漫着青稞香与低声的经文诵念。直至法号声骤然响起——那低沉绵长的音调仿佛从虚空而来,穿透人群的嘈杂——信众便默契起身,拍去衣上的草屑回到仪轨场地。唯有中午留出一小时间隙,供僧人们用餐休整,其余时刻,鼓点与仪轨始终连贯,神圣的气场从未因停顿而断裂,每一环都紧扣“大圆满”“明空不二”的核心。

IMG_1924.jpeg

这种连贯性的背后,是“身密”载体的郑重构建。金刚舞恢复初期,寺院资金匮乏,为购置那些承载密法寓意的服饰法器——如莲师八变舞者对应“五方佛智融入身脉”的五彩锦缎、需经集体诵经“装藏”的尸陀林主面具(以白檀香木雕刻,内塞经卷与珍宝),僧人们以化缘筹集资金,信众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有人亲手参与面具制作。这些具象化“身密”的道具,恰是僧俗共护传承的生动见证。

IMG_1892.jpeg

在“语密”层面,法会中《莲师心咒》的诵念与热巴鼓的节奏始终同步:鼓点慢时如“嗡阿吽”的悠长,快时似“班扎儿萨朵吽”的急促。宁玛派认为,鼓皮取自自然终老的“慈悲母牛”,鼓心嵌有“六字真言”经板,敲击时的声波能“震动众生阿赖耶识中的佛性种子”。当尸陀林主起舞时,舞者口中默念《尸陀林主祈请文》,人骨杖的碰撞声与咒语形成“双重加持”,信众说:“那声音不是骨头响,是空性在说话。”

IMG_1898.jpeg

“意密”的核心则在于观者的“明了瞬间”。从清晨黑帽咒师净坛,到午后尸陀林主抛洒糖果,再到黄昏护法神舞收尾,信众随着场次更迭调整观想:见忿怒相时警醒懈怠,遇寂静相时观照本心。尼玛林寺的老僧人常说:“去年有个牧人观礼时突然落泪,说‘好像认出了自己’——那不是感动,是他的本性在觉醒。”这种“无需逻辑的明了”,正是宁玛派“顿悟”思想的体现。

50ec76b9824e4f0de72821fbce2f24f8.jpeg

三、宁玛派“即身成佛”的仪轨诠释与传承意义

在宁玛派“九乘教法”中,金刚舞属于“事部”与“行部”的修持,却直指“大圆满”的核心——“众生本是佛,唯迷故轮回”。舞者通过十几场连贯的“示现本尊”,持续体验“我与本尊无别”的觉受;信众从晨曦到日暮的全程观礼,也在渐次加深的神圣氛围中,唤醒“我本具佛性”的认知。

IMG_1944.jpeg

法会尾声,所有舞者脱去面具,露出普通僧人的面容——这是最深刻的“示现”:神圣不在面具上,而在每一个愿意觉醒的生命里。正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言:“莲师的舞,不是示于众生观,是帮众生记起自己也曾是舞者。”

IMG_1943.jpeg

从尼玛扎巴活佛开启伏藏仪轨、创建包括恰如寺在内的众多弘法道场,到文革后尼玛林寺依循恰如寺传统恢复金刚舞传承,再到僧众信众合力守护道具、延续法会,这一仪轨始终是宁玛派密法的鲜活载体。当最后一粒青稞落在信众掌心,山风里仿佛还回荡着伏藏仪轨中的话语:“舞止时,修持才真正开始。”这或许就是其终极意义——它不是结束于广场上的仪轨,而是延续在每一个“明了心性”的日常瞬间,让伏藏教法在代代相传中,始终与鲜活的生命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