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双重挑战下,如何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课题。2025年7月15日至7月28日,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龄共养”项目团队,深入淄博、烟台、枣庄、潍坊、临沂、东营、济南、滨州、日照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社区、家庭和机构,团队系统梳理了“双龄共养”模式在基层的实践创新、面临困境及解决方案,为破解养老托育难题贡献青年智慧。
图 1 东营分队参与文安社区“关爱一老一小”公益活动
一、淄博实践:空间融合与公益循环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7月17日,团队在淄博张店区广场社区、祥和社区等多地,与居委会工作人员、老年志愿者及居民代表展开座谈。从广场社区负责人的介绍中,成员们了解到该社区将1200平方米老旧房屋改造为综合服务枢纽,通过时段与空间的科学划分,实现老幼服务共融;在与祥和社区党员服务站志愿者交流后,掌握了“党员服务站+老年驿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多元组织网络的运行模式,以“五位一体”治安管理模式筑牢老幼安全屏障。。此外,团队还与和平街道65岁的孟华老人等志愿者座谈,得知当地“公益积分”机制让低龄老人通过志愿服务兑换服务或物资。综合这些信息,团队得出结论:淄博“政府搭台、社区助力、企业管理”的模式,通过空间融合与公益循环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
图 2 淄博分队在张店区东方社区与社区负责人进行座谈
二、烟台探径:家、社、机构协同的共融样本
7月19日,团队在烟台芝罘区鲁峰社区入户走访了王女士等三代家庭,又与蔚蓝邻里中心、大疃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从王女士“连轴转照顾老幼”的倾诉中,成员们感受到中年家庭的照护压力;在蔚蓝邻里中心,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空间共享+活动共建”模式及适老化与儿童友好设施的配置情况;大疃社区负责人则提及“营养中心+四点半课堂”面临的政策与资金难题。基于这些交流,团队认为烟台的实践呈现出“家-社-机构”协同的共融特点,既响应了代际需求,也暴露了基层服务的现实挑战。
图 3 烟台分队在明珠山庄进行入户访谈
图 4 烟台分队成员协助明珠山庄一家人完成调查问卷
三、枣庄调研:基层治理中的老幼共融探索
7月22日,团队在枣庄滕州市荆河社区与三代同住家庭、随迁老人座谈,并与大同社区、君瑞城社区的工作人员开展讨论。从座谈中了解到,三代同住家庭的老人缺少社群互动平台,随迁老人渴望祖孙互动活动;大同社区工作人员提到“祖孙厨房”等项目因专业人才短缺推进受阻,君瑞城社区则介绍了“空间联动+服务适配”的多元服务体系。由此,团队总结出枣庄在基层治理中探索老幼共融的方向,同时也发现了资源整合与人才短缺的突出问题。
图 5 枣庄队在大同社区龙泉街道进行入户调研
四、潍坊创新:社区化服务的双向满意之路
7月26日,团队在潍坊临朐县弥水社区、昌邑老少学堂等地,与社区居民、学堂运营方及工作人员交流。在弥水社区,成员们通过参与“老少包粽子”活动,观察到代际情谊的增进及“助餐+适老化改造+普惠托育”综合服务的成效;昌邑老少学堂运营方介绍了“公益普惠+代际共学”模式,包括师资配置与课程定价等情况。结合这些信息,团队认为潍坊的社区化服务通过普惠创新实现了老幼双向满意,其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图 6 潍坊分队成员在老少学堂参观调研
图 7 潍坊分队在弥水社区参加长者生日会
五、德州:三代同堂场景下的代际共融新形态
7月28日,团队走进山东德州,走访了袁桥镇社区、长河社区,考察了市福利院和武城县幸福中心,与社区居民、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从与市福利院四代同堂但与子女分居的老人交谈中,成员们了解到,部分家庭因子女忙于生计,祖孙相见少,存在“物质满足易,情感同步难”的困境;与社区老人座谈时,不少老人提到子女支持自己照顾孙辈,家庭中“双龄共养”已融入日常,子女的理解成为模式推进的重要动力;长河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双龄服务中心”划分老年日间照料区与儿童娱乐区,设共享活动空间,正从“老小共融”向“老小共荣”升级。团队发现,德州“双龄共养”呈现“家庭主导,社区辅助”特征,需通过家庭、社区、政府三方联动,破解供需错配等问题,让三代同堂场景成为理解与共荣的典范。
图 8 德州分队与德州市福利院负责人进行访谈
结语:破局之道在青年——以实践智慧点亮民生之光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龄共养团队调研揭示,“双龄共养”的核心困境在于政策断层、资金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但破局之路已在基层萌芽:淄博的空间融合、烟台的代际需求响应、枣庄的资源整合、潍坊的普惠创新、德州的多方联动,共同指向社区内生动力与政策支持的协同。“双龄共养”不是简单的服务叠加,而是社区生态的系统重构,团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从“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多元投入、培育专业队伍”三方面助力生态构建,正如团队誓言:“以青春之笔挥洒创新之墨,为‘老幼复合共融’的美好愿景注入公管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