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钻研”到“田野间躬行”,当食品安全的智慧种子渴望在沃土中萌发,服务乡村的号角也愈发嘹亮。渭水河畔,在武功县的村落阡陌与工厂车间之间,村民专注听讲的侧影与生产线有序的律动,共同编织着一幅食安中国与产业振兴交织的现代乡村新画卷。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后稷食安实践团踏上武功热土,以专业知识为犁铧,深耕食品安全科普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沃野,探寻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西农方案”。
科普进乡村,健康入民心:筑牢舌尖上的“防火墙”
罗古村的树荫下,几张桌子,几条长凳,一场关乎“一日三餐”的对话就此展开。“咱们农村自家腌的酸菜,坛子密封好是关键,不然容易有杂菌。”队员李俊泉指着图片,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耐心解释着。这些话语,没有高深的理论,句句落在乡亲们的心坎上。线上直播间里,弹幕同样跳动得火热。“我家娃总爱吃辣条,咋办?”“自家种的菜,咋打农药更安全?”团队成员守在屏幕前,指尖翻飞,一条条带着温度的解答迅速弹出,知识的涓流通过网络,润泽着屏幕那端无数个家庭的餐桌。“讲得好!听得懂,用得上!”散场时,一位大叔拎着刚买的菜,笑着对队员说。这朴实的肯定,让年轻学子们心头滚烫。那一刻,他们真切感受到,那些实验室里学到的知识,正化作守护乡亲们“舌尖安全”的点点星火,在田野间悄然点亮。
调研访企业,把脉开良方:探寻技术升级的“新引擎”
换上工装,戴上发网,凛冽寒气裹挟着浓郁肉香扑面而来——这便是龙门食品冻品车间的独特印记。门外是八月溽热,门内却似冰火世界。流水线上,颗颗鱼丸、虾饺从成型机跃入冰带,瞬间挂霜。“温度控制是冻货的生命线!”品控主管神情严肃,指尖划过实时监控屏。团队成员凝神记录着原料追溯、金属检测与速冻参数,指尖触碰成品的刺骨冰凉,方知这份Q弹背后是严苛的“冷”防线。
转至米豆儿食品炒货车间,温暖焦香瞬间盈满鼻腔。巨大炒炉中,葵花籽在热浪里翻滚、噼啪作响。王敏教授捏开一粒刚出锅的瓜子,直指核心发问:“不同瓜子如何定制烘烤曲线?风味产品怎样锁住香气、长久保鲜?”负责人坦言此乃痛点。团队成员随即围拢,结合课堂所学,探讨优化工艺的可能。炒炉的节奏,仿佛也随着这场围绕“一粒瓜子”展开的头脑风暴,跃动得更加鲜活。
冰冷的雾气中记录,温暖的焦香里探讨——实践团师生穿透机器的外壳,触摸着每份食品背后的匠心与挑战。这深入一线的“问诊”,正让产业升级的脉络,在年轻学子的眼前渐次清晰。
座谈汇众智,蓝图绘共赢:共商产业发展的“同心圆”
座谈会的气氛,热烈而务实。武功县副县长亢鹏刚、学院党委副书记颉登科、王敏教授,以及县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围坐一堂。“食品安全是底线,更是民生工程。”亢副县长语气恳切,“武功的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深加工这块短板,急需高校的科技和人才来补强。”颉登科副书记回应道:“学院的优势就在于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来实践,更希望能把实验室的成果,真正‘种’到武功的产业土壤里。”话题围绕着如何建立更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如何提升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如何搭建常态化的校地合作平台展开。你一言,我一语,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迸发。那份初步达成的合作意向书,墨迹未干,却已描绘出未来协同发展的清晰轮廓。
基地落生根,实践育英才:打造校地协同的“孵化器”
座谈会后,一方崭新的铜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实践基地”挂上了武功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门楣。颉登科副书记与中心负责人的手紧紧相握,相机快门轻响,定格下这校地携手的坚实印记。这方小小的铜牌,不只是名称,更是承诺。它承诺着,未来将有更多西农食品学子,循着今日足迹,从课堂走向武功的沃土与车间,在汗水中读懂“粒粒皆辛苦”,在实操中触摸产业的真实脉动。它也象征着,武功向高校智慧敞开怀抱,期待知识的活水,在这片田野上,持续浇灌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赋能健康中国,这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卷,答案就在每一次俯身乡土的实践里,在每一颗扎根田野的初心中。西农食品人的故事,在武功这片热土上写下了动人的序章,而更精彩的篇章,正等待着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奋力书写。(作者:林梁搏成、李俊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