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圣劲)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和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劳动这一最古老的人类实践活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挑战。劳动不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逐渐成为关于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乃至个体存在意义的核心议题。如何在新时代深刻弘扬劳动文化,重塑劳动的尊严与价值,已成为关乎民族精神、青年成长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命题。
一、劳动文化的现代困境:从本质活动到被边缘化的实践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是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联系的根基。然而,在信息化、自动化浪潮中,劳动被片面简化为机械重复或低层级体力劳动,劳动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被忽视,劳动的精神维度也受到压缩。与此同时,社会对劳动者的评价愈加功利和单一,“高学历”“高收入”往往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基层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被显著削弱。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迁:从以劳动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转向以资本、知识和效率为导向的体系。劳动的“价值虚无化”不仅导致社会分层固化,也引发青年价值迷失。一些年轻人对劳动产生逃避与抗拒心理,甚至形成“躺平”文化,反映出劳动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的缺席与迷惘。
二、劳动文化的深层价值:超越经济的文化与伦理维度
劳动文化不仅关乎生产,更关乎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伦理。劳动使个体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培育坚韧、诚信、合作、创新等核心品格。它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桥梁。放弃劳动文化,意味着失去自我塑造的根基与社会凝聚的纽带。
新时代弘扬劳动文化,应超越表层的“劳动光荣”口号,深刻理解劳动的文化与伦理意义。劳动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路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支撑。劳动文化能够让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贡献得以尊重,防止社会分工异化为身份壁垒。同时,它也是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劳动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
三、青年、劳动与“三下乡”:实践中的文化再造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劳动文化的传承在青年群体中尤为关键。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逐渐成为连接劳动文化与青年成长的桥梁。青年学生深入乡村、走进基层,不仅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也重新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他们将红色基因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结合,推动劳动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传承。
这一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它打破了青年对劳动的刻板印象,使劳动成为自我成长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场域;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知识与创新力量,为传统劳动文化赋予现代活力。通过劳动,青年不仅是在完成任务,更是在构建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与社会制度的再塑:弘扬劳动文化的根本保障
要真正弘扬劳动文化,必须从教育体系和社会制度两个维度着手。劳动教育应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从幼儿园到高校均应设置系统的劳动课程和实践模块,使劳动精神内化为个体的品格和行动能力。学校应摒弃片面追求学术成绩的单一评价导向,重视劳动实践与技能培养,构建多元育人体系。
在制度层面,劳动者权益保障、合理的劳动报酬和社会尊重,是劳动文化可持续传承的基础。媒体与舆论应摒弃“唯学历”“唯收入”的导向,积极弘扬各类劳动的社会价值,增强劳动者的尊严感和归属感。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形态变革,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劳动文化理念与制度支持,以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避免劳动者被边缘化或异化。
结语:劳动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
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任何伟大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强大的劳动文化支撑。劳动文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基石,更是精神文明的脊梁。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劳动文化是激励亿万人民奋发进取、筑牢民族根基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青年应以劳动为荣,将其视为实现自我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社会各界亦应形成合力,将劳动文化深植教育体系、融入社会治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风尚。唯有如此,劳动的光辉才能照亮未来,激发起全社会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