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宁波财经学院“绿引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抵达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黄处村,就当地支柱产业小番茄种植中农用地膜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调研。该团队旨在深入了解传统塑料地膜在田间地头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为后续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助力当地农业实现绿色转型收集一手数据与资料。
云和县黄处村以其优质的小番茄闻名,连片的种植大棚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实践队员们抵达后发现,在生机盎然的番茄藤蔓之下,土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过一季种植后,残留在土壤中的白色塑料地膜碎片随处可见,部分甚至缠绕在植物根系上,或被翻耕进更深的土层中,形成了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
图为贫瘠的农村土地 中国青年网 陈子文摄
为全面掌握地膜污染的实际情况,实践队员们分工协作,深入田间展开细致调查。他们携带专业工具,在不同地块随机取样,仔细测量土壤中残留地膜的重量和面积,并记录土壤的板结程度、颜色和墒情等关键指标。在与当地种植大户周师傅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传统PE地膜虽然在保温、保墒、除草方面效果显著且成本低廉,但其极难降解的特性已成为困扰农户多年的“心病”。“这东西用着是方便,但收起来太费劲,总也弄不干净。地里膜多了,感觉土都‘死’了,不透气。”周师傅指着地里斑驳的白色碎片,话语中透露出无奈。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下地膜污染的现状,还向多位农户发放了调查问卷,系统收集关于地膜使用年限、清理方式、成本考量以及对新型环保地膜认知程度等信息。数据初步显示,超过八成的农户对地膜残留问题感到担忧,但因对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和实际效果存有疑虑,仍在沿用传统地膜。
图为团队成员在番茄实践地翻土 中国青年网 陈子文摄
此次实地调研,让“绿引未来”实践队的成员们获得了关于农田地膜污染最真实、最直观的资料。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宝贵的一手数据,将为他们后续分析传统地膜的生态危害、评估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当地的应用前景与推广阻力提供关键依据。接下来,团队将对收集到的数据和样本进行系统分析,力求为黄处村的小番茄产业提供一套既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又兼具经济可行性的绿色生产方案。(邱思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