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语通三峡·文传天下|荆楚理工学院荆葵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

2025-08-06 16:37:25   来源:中华网

薄雾轻笼青山,碧水蜿蜒东流。盛夏七月,宜昌三峡人家景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荆楚理工学院荆葵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他们以“语通三峡·文传天下”为主题,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用青春智慧深度参与长江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双语传非遗:让世界听见三峡故事

非遗一条街成为队员们探寻文化根脉的第一站。他们聆听市级非遗传承人王英菊悠扬的民歌,驻足于铜匠熊祖胜叮当作响的古法锻造作坊,沉浸于夷陵楠管传人文家泰的创新演绎。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围坐在皮影戏、兴山民歌等非遗传承人身旁,认真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细节与动人故事。

“将这些用方言讲述的文化记忆精准翻译成英文,让世界听见深藏于中国山水间的故事,是我们外语学子最感光荣的使命。”队员们表示。他们致力于用双语架设桥梁,让三峡的非遗瑰宝跨越语言障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实践护生态:青春身影绘就碧水青山

从景区步道到江畔村落,队员们的足迹遍布绿水青山。他们手持垃圾袋,细致清理散落垃圾;向过往游客发放环保宣传单,耐心讲解生态保护知识,以实际行动守护长江之滨的洁净。“看到游客停下脚步倾听,甚至主动加入清洁行动,我知道环保的种子正在悄然播撒。”队长吴怡欣慰地说。

服务队还深入周边村落,围绕垃圾分类、长江“十年禁渔”等主题,向村民普及环保理念,呼吁共同守护母亲河。真挚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大家纷纷自愿签署环保承诺书。“你们这些学生娃能想到来村里搞环保宣传,真是有心了!我们以后一定更爱护环境。”村民张阿姨由衷感叹。

研语促沟通:专业视角优化语言景观

清晨的景区尚未迎来喧嚣,队员们已顶着烈日开始工作。他们穿梭于各景点,细致拍摄、记录各类标牌、地图和路标,采集了大量语言景观信息。队员们敏锐地发现,景区标语虽普遍采用中、英、韩三语对照,偶有德语,但在语境准确性、语法规范性和文化适配性上仍有提升空间。

在指导老师林妮斯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托专业学识,对翻译内容进行深度比对、反复推敲,并结合景区实际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如标牌翻译应兼顾意境表达与文化差异,体现美学与平衡原则。

风起三峡云雾开,青衿踏浪践知来。荆楚理工学院本次实践活动紧密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时代需求,通过构建“双语传非遗 + 实践护生态 + 研语促沟通”的多维度实践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专业实践与长江大保护深度融合的道路。学院将以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持续深化相关领域的校地合作,推动志愿服务向常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图/文:王玥 刘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