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国潮消费升温,传统文化如何成为商业“新引擎”

2025-08-06 09:20:41   来源:今日热点网

最近几年,国潮风越刮越猛,传统文化也在深度融入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悄然成为驱动商业增长的“新引擎” 。不管是街头潮牌店,还是热闹的文创集市,从老字号的创新突围,到新消费品牌的异军突起,传统文化和商业相互碰撞,不断擦出奇妙火花,把消费生态重塑得焕然一新。

一、老字号“破圈”:老故事讲出新流量

北京前门大街上,百年老字号“内联升”的门店里,除了摆着传统手工布鞋,还多了和潮牌联名的“国潮鞋” 。京剧脸谱、水墨山水这些元素,被巧妙地画到了鞋面上,引得年轻人排着队抢购。店长笑着说:“以前,一双鞋能卖个百八十块就不错了,现在千把块的鞋,照样有人抢着买!老字号不能再守着‘老规矩’过日子,用新设计把‘老故事’讲出花样,才能抓住年轻人的心。”

上海的“大白兔”奶糖,更是把跨界玩出了花——和美妆品牌一起推出奶糖味唇膏,跟潮玩厂商合作打造限定公仔,还在淮海路开起“快闪店”,把大家的怀旧情怀,变成了一场场打卡热潮 。数据不会说谎,这些跨界合作,让“大白兔”的年轻消费群体占比一下子提升了30%,销售额同比增长超两成 。老字号这一波“逆生长”,明明白白地证明: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富矿”,换个姿势去挖掘,就能释放出全新的价值。

二、新品牌“借势”:传统文化成差异化密码

国潮新品牌“花西子”,一直打着“东方彩妆,以花养妆”的旗号,把雕花口红、青瓷眼影盘做成了爆款 。创始人聊起灵感,说是从中国古典妆容文化里找的,“消费者用雕花口红的时候,买的可不单单是彩妆,更是东方美学带来的仪式感” 。靠着传统文化的赋能,花西子没几年就跻身美妆头部阵营,估值更是超过百亿 。

餐饮圈子里,“文化风”也刮得正劲 。南京的“金陵饭店”推出“红楼宴”,把《红楼梦》里的茄鲞、蟹粉豆腐这些佳肴一一复原。食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听服务员讲红楼典故,忍不住感慨:“这哪是吃饭呀,分明是在体验文化!” 这种“文化 + 餐饮”的模式,让人均消费提升了200元不说,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门赶来打卡 。新品牌借着传统文化打造差异化,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里,硬是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三、消费市场“重塑”:传统文化驱动新增长极

国潮消费的爆发,带动着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升级 。杭州的丝绸小镇里,传统丝绸厂摇身一变成了文创企业,把宋锦、杭绣做成手机壳、丝巾扣,那些原本滞销的丝绸面料,转眼间就成了“文化潮品”,年产值轻轻松松就突破了亿元 。四川的陶瓷产区,年轻设计师用“三星堆”元素设计陶瓷盲盒,把古老陶艺和潮流玩具结合到一起,订单量同比一下就增长了5倍 。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潮消费还在重塑大家的“文化认知” 。在成都的“文化消费节”上,95后消费者小李说:“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老气’,现在买国潮产品,感觉就像在‘收藏文化’ 。” 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让传统文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商业营销里的核心IP 。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文化商业需“守正创新”

不过,国潮消费热潮里,也藏着不少隐忧 。有些品牌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却只做些表面功夫——把书法字体往包装上一印,拿非遗名号当噱头,产品本身根本没有文化内核,被消费者吐槽“割韭菜” 。有个网红品牌推出“故宫风”文具,结果因为质量粗糙,设计还抄袭,口碑直线下滑,最后只能下架整改 。

行业专家指出,传统文化和商业结合,关键得把握好“守正创新” 。一方面,得尊重文化本源,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工艺技法;另一方面,又得贴合现代消费需求,用科技、设计和体验感给产品赋能 。就像河南卫视和电商平台合作的“端午奇妙游”衍生产品,从节目剧情里提取灵感,开发出香囊、艾草挂饰这些东西,既还原了传统习俗,又满足了大家的实用需求,一上线就被抢光了 。

传统文化和商业的融合,远不是简单的“文化 + 产品”那么回事,其实是一场“价值共创” 。当老字号学会用“潮表达”讲好故事,新品牌把“文化课”讲出特色,消费市场才能真正迎来“以文化人、以文兴商”的良性循环 。未来,谁能在传统文化这片土壤里持续深耕,谁就握住了商业增长的“密钥”——毕竟,在消费者心里,文化认同才是最持久的消费动力,能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为喜爱买单。

作者:宓王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