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风从戈壁来

2025-08-04 21:50:24   来源:中华网

在西北戈壁的褶皱深处,广袤无垠的戈壁雪原上一座座风机高耸林立。有一支“驭风者”团队正全力编织绿色电网,誓让清洁电能淌进天山南北的万家灯火。这里是由中建二局承建的新疆木垒风电项目,建成后,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戈壁、荒漠地区资源优势,为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从苍茫雪原到银色森林,建设者正以风为弦,用塔筒作笔,在雪原上谱写光明诗篇。拓荒者们始终秉持“超越至上 唯实惟先”的精神,在零下十几度的极寒中孕育着戈壁的春天,将把天山北麓的狂风淬炼成点亮万家灯火的星河,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霜刃淬火寒风织就的坚守诗行

项目自开工以来,最大的“拦路虎”并非传统的技术难题,而是零下数十摄氏度凛冽刺骨的寒风。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酷寒环境下,施工人员手持工具时间稍长,手指便会僵硬麻木,不听使唤;机械设备也好不到哪儿去,液压系统和润滑油仿被施了“速冻咒”,增加机械故障的风险。

为推进施工建设,项目团队不仅给施工人员武装上专业防寒装备,还贴心地设立热饮供应点,依据任务量合理安排人员轮班,巧妙地把大家在高寒环境下的暴露时间缩到最短,全力降低低温带来的损害。

在零下十几度,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了项目亟须攻克的难题。项目团队通过24小时专人指挥、监控,严格控制坍落度、混凝土内外温差等参数。将施工技术与智能建设相结合,利用卫星定位、智能测温等对现场所有施工情况进行精准管控,最终在30天内完成了48风机基础的浇筑工作,刷新了华电集团的新纪录。

云端绣春:百米高空的吊装长歌

“每次起吊都是一场硬仗!”项目经理感慨道。作为项目最具挑战的环节,吊装时哪怕一丝波动都极易引发吊物在空中剧烈摇晃,让操作难上加难,安全风险骤升。

风机叶轮吊装堪称“高空绣花”。每个叶片长108米,相当于32层楼的高度,稍有风,叶片就会像钟摆一样晃来晃去。项目团队将叶轮缓缓提升至百米高空,通过牵引绳调整角度,实现与轮毂精准对接。

为解决这项难题,项目团队制定了详细的风速监测和天气预警机制,安排专人紧盯风速走势,抓住天气相对稳的窗口期,当风雪稍作停歇,他们便如离弦之箭,迅速投入战斗,争分夺秒完成关键吊装步骤。果断采取“主副吊分段吊装”这一精妙策略,巧妙地将整个吊装流程分段细化,最大程度降低风速对主吊关键作业的干扰,稳稳地为施工安全筑牢根基,保障项目稳步推进。

星火燎原:鏖战冰雪的能源征程

从建设初期,项目就从技术管理、创新应用和人员培训三方面着手,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高效推进。在技术管理上,成立技术小组,针对锚笼安装精度控制、混凝土浇筑方式、温控措施及二次灌浆节点控制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交底,系统化部署混凝土浇筑工作,确保施工全流程规范有序。

面对百米的塔筒,最细处直径不超过4米,150多级垂直阶梯让人切实体会到什么是“蜀道之难”。在这狭窄逼仄的空间里,质检员每天都要在寒风中完成三座塔筒的攀爬任务,检查内部组件的安装是否到位,避免塔筒面临在大风中解体的风险。

同时,项目部充分借鉴附风场项目施工经验,将现场实际情况与智能建设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卫星定位、智能测温等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精准管控,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项目经理介绍:“我们运用智能物联网技术,对风机塔筒垂直度、螺栓预紧力等关键参数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每风机达到‘零缺陷’交付标准。”

在这条连接大地与云端的垂直道路上,每个清晨的攀登都是对生命的丈量。当48座塔筒内的十万余颗螺栓全部通过验收,戈壁的风声里便多了份金属的争鸣——那是追风者们用体温焐热的安魂曲,是清洁能源时代最动人的心跳。这群风电建设者用钢铁意志和专业技术,在戈壁深处竖起了绿色能源的里程碑。(杜小杭、孙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