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安农国旗护卫队赴黄山三下乡:国护丈量红色热土 青春续写振兴篇章——以赤子之心串联“红色根脉”与“振兴图景”

2025-08-04 20:22:53   来源:财讯网

2025年7月6日至10日,安徽农业大学国旗护卫队的10名队员组成三下乡实践团,奔赴黄山市徽州区,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承载着校园国防教育使命的队伍,将庄严肃穆的国旗精神深度融入乡土调研的每一个环节,用青春的脚步细细丈量革命老区积淀深厚的红色底蕴,用心感受乡村振兴蓬勃涌动的强劲脉动。

第一天:潜口锚点——军地携手共绘“振兴蓝图”

7月6日上午,队员们从合肥整装启程,乘坐大巴经历五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徽州区潜口镇。在镇政府会议室,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了潜口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红色沃土的双重身份,并寄予厚望:“期待国旗护卫队的精气神,能为咱们潜口的乡村振兴注入国防教育的新活力。”这次座谈,为队员们后续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队员在潜口镇政府对接 刘森供图)

第二天:老兵厨房里的“家国味”——从战场到灶台的坚守

7月7日,实践团一行来到潜口镇潜口村村委会,专程采访了既是退役老兵、亦是村村委会委员——胡晓峰。团队成员与他围坐畅谈,深入交流中,细致梳理了他服役时的峥嵘岁月与退役后的创业历程。褪去戎装的胡晓峰始终保持军人本色,选择扎根基层、逐梦沃野,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浪潮:他潜心钻研徽菜烹饪技艺,深耕徽州臭鳜鱼制作秘方,以这项非遗美食为支点打造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增长,更用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乡,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担当。”胡晓峰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铿锵,尽显军人的赤诚与坚守。

(团队采访胡晓峰 卢雅雪供图)

午后的阳光洒满村落,队员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进潜口村,挨家挨户拜访村民,耐心引导大家填写征兵问卷。村民们的热情回应与推心置腹的交流,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基层百姓对国防事业最纯粹的拥护与支持,这份质朴的情感如暖流般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第三天:唐模村的“红色问答”——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7月8日,实践团辗转抵达黄山唐模村,怀着崇敬之心探访抗美援朝92岁老兵许兴华。许老于1949年新中国解放之年投身军旅,编入部队,出身农民的他,在1950年响应号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肩负起输送新兵的重任。

回忆烽火岁月,许老缓缓讲述:彼时条件异常艰苦,盛夏时节竟连单衣都难以配发,战士们只能就着稀粥果腹,多是听令而行。那些“建场护土、缉拿坏人”的经历,还有全靠双脚跋涉的交通记忆,都成为岁月里刻骨铭心的片段。

谈及当下,许老满是感慨:“政府对我们照顾得贴心,衣服、被子、轮椅这些物件都想着,每月还发2000块补助金,我心里可满足了。”实践团成员围坐聆听,在老人的叙述中触摸历史脉络,深刻体悟抗美援朝精神的厚重,更坚定了以青春传承先辈风骨、践行时代使命的信念。

(拜访在乡复员老兵许兴华老人 刘森供图)

第四天:血色山河间的“青春敬礼”——以仪式传承信仰

7月9日,实践团迎来了此行最具庄重感的行程。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队员们身着笔挺的国旗护卫队礼服,神情肃穆地向新四军烈士铜像敬献花篮,随后,国旗护卫队成员郑天赐上前一步带领大家举起右拳,庄严重温入队誓词:“以我青春热血,护国旗之尊严!”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纪念馆内久久回荡,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队员向烈士致敬 刘森供图)

午后的阳光带着几分肃穆,队员们来到小练村——这座曾为掩护红军伤员而遭遇全村遇害的“红色堡垒”,如今漫山茶园青翠欲滴,仿佛在诉说着浴火重生的故事。队员们整齐列队,在“小练惨案”纪念碑前低头默哀,而后轻轻俯身为每座无名墓碑擦拭尘土,指尖拂过碑石的瞬间,仿佛触碰到了那段不屈的历史。“当军靴踏上这片浸润着热血的土地,我们才真正掂量出‘传承’二字沉甸甸的重量。”队员贺紫语在日记中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队员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 刘森供图)

第五天:西溪南的“红绿答卷”——从历史到未来的衔接

7月10日,实践团走进西溪南古村落,实地调研“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漫步在错落有致的古村街巷间,青砖黛瓦上斑驳的痕迹浸润着红色故事,与周边生态农田铺展的盎然绿意交相辉映、相映成趣。队员们一路观察、一路思索,深切感受到这座乡村在红色文化的持续赋能与生态资源的创新活化中,迸发出的独特而强劲的发展活力。

身为安徽农业大学的学子,同时肩负着国旗护卫队的使命担当,大家心中愈发坚定:要将此次调研中发现的发展潜力、总结的实践经验带回校园。未来,必当运用专业所学,助力“红色旅游+生态农业”融合模式行稳致远,让流淌在乡土间的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队员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 黄亚玲供图)

结语:军装染乡土,青春铸国魂

在这五天的行程里,实践团成员踏遍三个村落的每寸土地,细心记录下两位老兵饱含岁月风霜的口述史,并且收回了百余份承载着基层心声的征兵问卷。“当我们紧握着老兵的手促膝交谈时,突然读懂了‘家国’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是旗杆上猎猎飘扬的旗帜,更是深扎在这片土地里的根脉。”队长许涵在总结会上的话语,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青春队伍,行囊里装满了黄山深处的红色泥土,心中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热切期盼,即将踏上返校的路途。他们深知,这段实践经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将让庄严的国旗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壮阔新征程中,持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作者:陈好 贺紫语 汪律 郑天赐;供图:刘森 黄亚玲;指导老师:董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