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第二届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产业推进筹备会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主办,汇聚了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代表及企业界人士。
与会各方就蟹博会筹备方案、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促进蟹类养殖产业价值链升级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邵丽书记致欢迎辞时介绍了学院具有67年的办学历史,是一座有特殊使命的大学。前身为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现拥有水产和生物学两个博士点,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为国家一流专业,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王春琳教授团队的青蟹养殖技术已推广至内陆多省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关成果多次获央视报道。学院将全力支持蟹博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原副校长李家乐表示,高校要做好"源头创新",促进"良种、良法、良销"结合。他举例河蟹和青蟹育种研究,建议蟹博会加强学术与产业对接,推动科研助力产业升级。去年首届蟹博会主要展示河蟹,今年新增海蟹品类,这是重要突破。他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将蟹博会规模不断扩大,办出更高水平。
安徽省渔业协会会长陈静宏系统阐述了本届博览会的三大创新:展示品类实现结构性拓展,由单一的河蟹品类延伸涵盖至河蟹、青蟹、梭子蟹多元体系;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构建起"学术机构+经营主体+行业组织"三位一体的参与格局;辐射范围取得突破性进展,展会影响力从传统沿海产区渗透至宁夏等内陆省份。去年宁夏参展企业通过往届展会成功建立区域品牌的典型案例,实证了平台的产业价值。
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江苏对青蟹养殖技术需求迫切,希望与宁波大学合作推广优质苗种与养殖模式,弥补海水品种发展短板。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常产在考察调研过程中发现,三门青蟹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与市场化程度令人瞩目。这充分印证了健全的流通体系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作用。首届蟹博会在上海消费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品牌效应,而第二届蟹博会无论在参展规模还是辐射范围上均有质的提升。这为宁波大学海洋学科科研成果转化及品牌价值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希望宁波大学和宁波青蟹通过这一专业化平台实现产学研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创始会长杨维龙认为,宁波大学在青蟹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值得充分肯定。首届蟹博会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的产业带动效应与品牌传播价值也已得到充分验证。青蟹虽目前接受度不如淡水蟹,但观念可改变,希望宁波大学借助第二届上海蟹博会平台对青蟹进行系统展示。期待通过多方战略合作,强强联合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共同推动蟹类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上海农业农村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金英表示,当地政府和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推广三门青蟹投入很多,认为这些符合中央一号文件从 “吃得饱” 到 “吃得好” 再到 “吃得健康” 的要求,螃蟹蛋白质含量高且易吸收,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她提到从首届蟹博会开始就已经加入,充分见证了这一平台从雏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本届蟹博会在纬度和产业链上都进行了对应扩展,此次研讨会不仅是首届的复盘,更是第二届的商谈,希望专家和企业家就如何办好展会、服务好参展商提出建议,让参展商有再来的意愿。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王春琳教授表示,大家讨论后认为可将企业实践融入,未来还可能加入虾类,丰富产品种类,更好地服务老百姓,通过活动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他希望将宁波大学和三门青蟹产业研究院作为组建单位纳入相关合作,还建议在展会上设立主题展区系统展示蟹类文化、养殖科技及产业成果。王教授强调,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既促进产业升级,又实现惠民利民的终极目标。
会中,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与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专家团队还举行了 “融合共进 相互成就” 主题融合仪式,标志着双方在蟹产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达成全方位合作共识。
宁波大学二级教授成永旭在会上表示,自己的加入将强化学院在河蟹、梭子蟹、青蟹三大经济蟹类的研究力量。他结合研究强调,蟹产业发展需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议蟹博会突出科研成果转化,比如将人工繁育、跨区域养殖等技术经验通过展会推广,助力各地解决养殖难题,同时呼吁加强产学研协同,让科研更好服务产业升级。希望大家能就本次蟹博会的同期活动如大闸蟹比赛,养殖模式大赛,赴贵蟹品鉴,以蟹为主题的美食比赛,科普等在此次呀挠会上进行探讨。
蟹博会项目总监韩玲介绍,蟹博会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目前展位预订已达 78.6%,距离开展还剩两个多月,正是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推荐资源。去年展会主要针对养殖端,今年将针对加工品和三门青蟹设置评比活动,让调味品、黄酒企业参与,提升关注度并融入年轻观众喜欢的互动形式,让品种更多元、品类更丰富,提升观众和企业参展效果。她表示会支持宁波大学的科普展示,希望进一步细化活动议程,让展会更具可持续性,更好地服务于展商。
水产养殖网总编蔡俊介绍,此次参观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看到宁波大学在海水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突出成绩。他认为蟹博会实现了政产学研推全覆盖,与地方政府互动频繁,从推广中华好蟹到全产业链发展,再到高校科研院所加入,还有餐饮烹饪比赛,实现了全产业推广。水产养殖网注重全产业链融合,此次来宁波大学希望为后期与海水蟹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苏州市节庆会展集团董事长章瑾在发言中建议,蟹博会结合 “熊猫指南” 公益榜单推广优质蟹种,提议通过青年厨师大赛开展阳澄湖大闸蟹与三门青蟹烹饪 PK,推动展会联动与消费场景拓展。
中国渔业协会安徽代表处主任蒋军表示,希望能够尽快落实蟹博会各项评比大赛相关议程,让参与评比的企业有时间、有规划的去准备赛事。
江苏省渔业协会副会长、江苏世昌农牧集团董事长袁珍虎介绍,作为一家集水产饲料研发与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拥有逾4000亩标准化养殖基地,其主打的"霸王蟹"产品以卓越的食用品质获得市场认可。袁董事长坦言,此次参会突破了其对行业展会的原有认知,通过与学界专家、产业领袖及科研机构的深度交流,切实感受到本届展会在品类覆盖与专业深度上的显著提升。他特别强调优质蟹类评鉴体系应建立涵盖种苗选育、水质调控、养殖管理等全流程的可追溯机制,同时指出投入品规范管理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未来,集团将持续优化养殖设备与加工工艺,为构建现代化蟹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湖州乾昌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卫忠介绍,公司是有 130 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主要生产黄酒、玫瑰米醋、酱油等,玫瑰米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适合搭配虾蟹。他提到与上海卖蟹商家合作的经历,使得公司蟹醋销量全国第一。此次带来玫瑰米醋、海鲜酱油和虫草黄酒作为伴手礼,希望大家提出建议,还邀请大家到湖州评蟹、参观企业。
中国浙菜 (国际) 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亚在发言中阐述其餐饮专业背景,提及与陈卫忠董事长的同门之谊及通过葛会长建立的行业联结。基于首届蟹博会筹办经验,他着重强调"从池塘到餐桌"的产业终极价值导向。针对本届展会,创新性提出将蟹宴品鉴升级为全民参与的烹饪赛事,其优势在于:突破场地限制实现广泛参与;强化消费端互动体验;培育大众蟹类消费习惯。李秘书长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活动实施方案,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提升大众参与度,现诚挚征集各方改进建议。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会长杨国伟表示,时隔四十年重访宁波大学三门基地,亲眼见证了水产养殖技术的巨大进步。他指出,相较于去年以河蟹为主的首届蟹博会,今年新增青蟹品类将使展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杨会长特别强调青蟹具有养殖周期短、盐度适应性强和市场价格优三大显著优势,在盐城、南通等沿海地区展现出巨大的养殖潜力。基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他建议沿用"中华好蟹"这一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品牌名称,同时借助宁波大学的科研实力提升展会评价体系的专业性。关于展会收费和互动,他提到上海流行的 “票根经济”,建议发动身边资源推荐企业参展,已收几个定金,会落实到位。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陆剑锋表示,此次参会旨在促进蟹博会组委会与宁波大学的深度对接,同时开展体系内外的学术交流。他指出,蟹博会应当突破国内单一协调模式,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并建议将展示品类从单一蟹类扩展至河蟹、青蟹和梭子蟹三大类。针对当前加工企业参展不足的现状,计划组建加工推进组,专门设立加工产品展区,并设立包括最佳设计奖、最佳品牌奖在内的多项评选奖项。他建议评奖可采用"各省推荐+集中筛选"的机制,通过现场评比提升展会互动性与人气,具体奖项设置和评选细则有待进一步商榷完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室主任郭全友在发言中聚焦蟹类加工与质量安全。他建议蟹博会增设加工技术专题展区,推动从养殖到加工的全链条升级。强调需建立加工品质量评价标准,关注保鲜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通过展会促进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提升蟹产业附加值与安全保障水平。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种质与育种室主任葛家春介绍,自己来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曾从事河蟹质量检测、良种培育及绿色养殖研究,参与国家级水产标准制定工作。他赞同青蟹在江苏有发展前景,希望与宁波大学合作做大产业。对于蟹博会,他建议参赛蟹产品预先检验,防范质量风险,还提到投入品质量重要,建议企业提供权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报告,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筱珍在会上指出,虾蟹产业的稳健前行,离不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她建议蟹博会专门设置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对接区”,通过组织科研团队与一线养殖户 “面对面” 交流,现场解答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分享最新的生态养殖模式,如循环水养殖、稻蟹共生等创新技术,让养殖户能直观学习并应用。同时,她还提到上海海洋大学在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体系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能有效提升河蟹品质与产量,希望借蟹博会平台与各地养殖户、企业分享,助力产业技术革新 。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副主任、特任副教授李西雷介绍,自己是安徽农业大学水产系的,由老师介绍参与蟹博会工作,主要做河蟹、虾蟹类研究。蟹博会与安徽有很多联系,去年服务的企业和无为螃蟹品牌推介会都参与了展会,展会办好对养殖主体和企业有利,也能增加科研工作。他表示希望多参与活动,贡献力量。
中渔协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袁道亮在发言中聚焦蟹博会评比标准优化,建议完善模式大赛和蟹类评比的筛选机制。他提出对参赛企业提前走访调研,限制各省推荐名额以确保质量,避免评审时因样本过多影响效率,力求评出经得住考验的标杆企业与模式,提升评比权威性和产业指导价值。
安徽省渔业协会副秘书长于朝阳在发言中表态,将积极组织安徽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参与上海蟹博会及长三角渔博会等展会集群。他强调会尊重各展会独立性,推动区域资源共享,通过搭建企业与平台的对接桥梁,助力安徽虾蟹品牌走向更广阔市场,为产业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海水蟹育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史策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学院团队成员,将认真落实各位嘉宾提出的意见建议。他感谢各方对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科研与产业融合工作的认可,强调会积极参与蟹博会筹备及后续产业合作,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全力支持展会相关工作,预祝第二届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圆满成功。
中渔协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助理陆燕萍介绍,蟹博会研讨会从今年 1 月上海崇明开启,每月研讨,积累了很多专家建议。她还介绍了所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水产销售和餐饮配送,近一年研发海鲜点心,邀请了金牌点心师,欢迎大家品尝,尤其是双河蟹酥饼。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执行理事长葛锦海在本次筹备会上进行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各方为蟹产业发展与蟹博会筹备付出的努力。他指出,蟹博会自筹备以来,已历经 6 次重要研讨会,每次都取得显著成果,并得到了各地区对蟹博会的重视与支持,而此次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之行更是意义非凡,汇聚产学研各界智慧,为展会注入强大动力。
谈及展会规划,葛锦海透露,组委会计划大幅提升本届蟹博会的规模与影响力。在展区设置上,将进一步优化布局,专门开辟特色专区展示三门青蟹等优势品种,通过集中展示、专业评比等形式,突出各地蟹产品特色,助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同时,组委会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线上线下多元渠道,精准触达目标客户,吸引更多专业采购商与消费者参与,切实提升展会成交转化率。
产业合作方面,葛锦海强调蟹博会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如宁波大学青蟹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间开展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应对产业面临的挑战,像针对青蟹产业规模效应不足等问题,携手探索解决方案,推动蟹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
葛锦海还特别感谢了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三门县政府等各方对蟹博会筹备工作的大力支持。他诚挚邀请各方嘉宾于 10 月 17 - 19 日光临上海,共赴这场蟹产业年度盛会,期待大家在展会上深入交流、拓展合作,共同谱写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蟹博会真正成为 “永不落幕的展会”,持续赋能产业前行 。
筹备会上,各方达成共识:第二届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将以 “海陆联动、全链融合” 为特色,强化国际视野,推动淡水与海洋蟹类协同发展。
为更精准把握产业实际,在会前,团队还实地走访了“三门青蟹批发交易中心”及“三门杨亚夫青蟹经营部”,深入市场一线,挖掘产业需求与发展亮点,为本次筹备会交流及蟹博会推进积累了鲜活实践素材。